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学科普
首页>信息公开>医学科普

小孩顽皮还是多动症?多动症该怎么治疗?全在这篇文章里!

发布时间:2017/12/6文字调整

 

 

小学阶段总是有那么一些调皮捣蛋的小孩儿,不好好听老师讲课,左顾右盼,总是坐不住,还到处招惹同学,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成绩差。这个时候有些家长觉得可能孩子年纪小,调皮、不听话,但如果和同龄儿童相比,有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冲动以及学习困难等症状,家长们就应该引起警惕了,也许这些所谓“不服从管教的捣蛋鬼”可能得了一种病,称之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简称ADH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儿童多动症” 。

 

 

1、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与顽皮好动的区别?

ADHD 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但容易被误认为是儿童一般的行为问题,好多家长认为它是教育问题范畴内的事情,从而经常被学校和家长忽视。其实不然,它是一种疾病。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ADHD好动不分场合、行为没有目的性、动作不协调以及有社会功能障碍。这是二者的区别所在。

 

2、孩子究竟是一般行为问题,还是真的患了多动症(ADHD)?

儿童被诊断为 ADHD 有着很严格的诊断标准,假如怀疑孩子患有 ADHD,应当带其去接受儿科医生的专业检查和诊断。爱玩多动、注意力不够持久、对冲动控制的能力不完全,任何一个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只有当这三个特点和程度达到专业医生所掌握的诊断标准时,孩子才会被确诊为「儿童多动症」。

 

3、多动症儿童一定多动吗?

实际上多动症分为三个类型,即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混合型。

1、注意缺陷为主型:注意力涣散,困倦、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枯燥乏味的事情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讲话时总是心不在焉,总是丢三落四。常常伴有焦虑、抑郁,有较多的学习问题,而品行问题较少。

  

2、多动冲动为主型:常见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以活动过度为主要表现。平时情绪不稳;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在凳子上坐不住,总是显得精力旺盛;不怕危险,任性冲动,办事易冲动,不顾后果;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喜欢招惹他人;忍耐力差,好管闲事儿,热心过度。

 

 

3、混合型:既有多动又有注意力不集中,代表了最常见的多动症的概念,常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焦虑抑郁障碍等,社会功能损害重,预后不良。由于女孩多动及外显性问题不如男孩明显,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发现,应引起关注。

 

4、患上多动症的原因有哪些?

包含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身体疾病、母亲妊娠期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5、多动症是否可以不治疗,待其自愈?

确实,一些患儿的症状可以随着发育而逐渐缓解,但是我们很难判断患儿以后是否会自行缓解,所以不能坐等病情自然好转而忽略了目前及时的治疗,否则患儿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症状、更严重的病情。

 

6、多动症不进行治疗,会对孩子以后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一般来讲,ADHD 治疗越早,疾病对儿童的学业和行为影响程度越低。学习进度持续落后和冲动行为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会对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巨大影响,增加青少年犯罪、吸毒等行为问题发生的概率。

 

7、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除此以外,学校和家庭教育及必要的社交技巧训练能对行为问题的纠正起到重要作用。但切记!!!不可凭借临床症状改善了很多就自行停药或减药。自行减药或停药,是导致 ADHD 复发的常见因素之一,所有的减药和停药决定应该由主管医生来判断。

 

8、多动症患儿家庭、医生及学校三方应如何通力合作?

多动症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而且容易导致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自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会有小部分的孩子带病持续终生。

 

家庭、医生及学校中任何一方都需要足够的耐心、热情和理解,学校与家庭不能相互埋怨,否则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伙伴。三方共同设定各自具体的任务、现实且合理的目标,并及时反馈。学校也是治疗 ADHD 的主要阵地,家长不要因为病耻感而决定隐瞒孩子的病情,否则老师不能理解患儿那些问题行为,不能进一步帮助患儿康复。其实,与常人相比,学校的老师对儿童精神疾病更加了解一些,能设身处地的为患者家属考虑问题,所以家长应该积极联系学校,寻求他们的帮助。家长要对这种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心理上有一个长期的准备。

 

 

大家要知晓:多动症患儿的智力是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故应让更多的人了解 ADHD,提高大家对ADHD的认识,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和治疗的选择。作为家长应该保护孩子,避免受到这些错误的观念影响,采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开诚布公地与孩子聊病情。因此呼吁社会和家庭重视 ADHD 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高 ADHD 患者总体的治疗比例,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获得良好的愈后及终生的健康发展。

 

来源:儿童康复医学科 李亚飞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