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学科普
首页>信息公开>医学科普

科学应对高温,守护生命健康

发布时间:2025/7/16文字调整

炎夏似火,热浪席卷大地。


640_副本


近日,河南多地气温冲破40℃,省、市两级气象台相继拉响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


640 (1)_副本


而这场来势汹汹的热浪今天不仅仍将持续,更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暑,这个看似“普通”的夏季健康威胁,实则潜藏着致命风险——重症中暑(热射病)未经及时救治,死亡率可超过50%。


为何高温能“击倒”人体?


640 (2)_副本


高温暑热

人体如同精密的温度调节器。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增大时,汗液蒸发这一核心散热机制受阻,体内热量不断积蓄。若同时存在水分补充不足、电解质流失,体温调节中枢将“失灵”,体温飙升突破40℃,细胞如置身沸水,脏器功能迅速崩溃——这便是热射病的恐怖本质。


中暑的预警信号:从轻微到危急

1.先兆中暑:大汗、口渴、头晕眼花、乏力、胸闷心悸。此时体温尚正常或略高。

2.轻症中暑:体温升至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或湿冷,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加快。

3.重症中暑(热射病):核心标志:体温超过40℃!伴随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抽搐甚至昏迷,皮肤干热无汗。这是极度危急状态,必须立即送医!


科学预防:构筑你的“防暑堡垒”

1.智慧饮水,拒绝“干渴”才补水:

主动少量多次:别等口渴才喝水!每小时主动补充100-200ml水分。推荐温开水、淡茶水、低糖绿豆汤。

电解质平衡是关键:大量出汗时,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如低糖运动饮料),或自制淡盐水(500ml水+少许盐)。避免一次性狂饮冰水,易刺激肠胃。

2.清凉穿着,助力皮肤“呼吸”:

首选宽松、轻薄、透气的浅色棉麻衣物,减少吸热。

物理防晒不可少: 佩戴宽檐帽、太阳镜,使用高倍防晒霜(SPF30+/PA+++),携带遮阳伞。

3.环境调控,打造清凉“避风港”:

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维持室内温度在26-28℃,湿度适宜。注意空调房定时通风。

警惕“室内中暑陷阱”:厨房、无空调且通风差的房间同样是高危区!尤其提醒家中老人勿因“省电”强忍高温。

4.调整作息,避开烈日“锋芒”: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待在室内,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选择阴凉路线,缩短时间。

充足睡眠:保证休息,避免熬夜。午间小憩有助恢复体力。

5.特殊人群,需加倍呵护:

婴幼儿、高龄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病、糖尿病等)体温调节能力弱,是中暑极高危人群。需特别关注其环境舒适度与补水情况。

户外工作者及运动爱好者:务必安排间歇休息(每1小时至少10-15分钟于阴凉处),结伴而行,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人丹、藿香正气水)。

谨慎用药:某些药物(如部分感冒药、利尿剂)可能增加中暑风险,长期服药者请咨询医生。


紧急救援:分秒必争的“黄金时间”

一旦发现中暑症状,尤其是疑似热射病(高热、意识不清),请立即行动:

1.转移: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

2.降温:脱去多余衣物。用一切可用方法快速物理降温:冷水喷洒或擦拭全身(尤其颈部、腋窝、大腿根部),冰袋(包裹毛巾)置于头部、腋下、腹股沟,扇风加速蒸发。切勿使用酒精擦拭!

3.补水(意识清醒时):如患者清醒可吞咽,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

4.呼救:对于重症(高热、抽搐、昏迷)患者,在降温的同时,务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热射病是临床急症,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

高温非儿戏,防暑即防险。

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主动饮水、巧选衣物、善用空调、避开烈日、关注弱者——正是我们对抗酷暑最坚固的盔甲。

愿这份科学指南助您和家人安然度夏,让健康如树荫常伴左右。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全科医学科 闻春波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