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检查需要抽这么多血,
会不会因此导致贫血?”
这是很多患者常见的担忧。
面对一管管血液样本,
许多人不禁疑虑:
抽血是否会损害健康?
这些五颜六色的管子
都是用来干嘛的?
据调查,
约65%的患者因担心
“失血过多”而抵触必要的血液检查。
今天,我们将为您科学解答
抽血检查的相关问题。
![640_副本 640_副本](/UploadFiles/image/20250212/20250212083947_6336.jpeg)
为什么抽血检查至关重要?
1. 精准医疗的“导航系统”
血液是身体的“信息传递平台”,其中含有血糖、肝功能、炎症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关键健康数据。通过对血液成分的分析,医生能够快速识别潜在的疾病信息,做出更加精准的诊断,并有效避免误诊和漏诊。
例如,单一的“血常规”检查便可帮助医生评估多达十余项临床指标,如感染、贫血、凝血功能等。
2. 动态监测的“健康晴雨表”
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定期抽血检查不仅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步骤,也是疾病管理的核心内容。医生通过血液检测来追踪疾病的进展,实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定期的血液检查因此成为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颜色的管分别有啥用途?
![640 (1)_副本 640 (1)_副本](/UploadFiles/image/20250212/20250212084013_3990.jpeg)
采血试管“葫芦娃七兄弟”
①蓝色←凝血常规, D2聚体等;
②黑色←血流变等;
③红色←输血前三项、传染性疾病等;
④黄色←肝功、肝酶、血清蛋白、血尿酸、血脂等;
⑤绿色←微量元素、T-SPORT等;
⑥紫色←血常规、网织红细胞、CRP、血型等;
⑦灰色←血糖试验等。
贫血的常见误区
真相一:常规抽血量远低于人体“安全线”
一次抽血的总量通常在5-20ml之间(相当于1-4茶匙),远低于人体的“失血安全线”。
健康成人的血液总量大约为4000-5000ml,而骨髓每天会生成大约200亿个红细胞。相比之下,抽血量仅占总血量的0.3%-1%,这相当于从游泳池中舀出一杯水。
作为对比,单次无偿献血的量通常为200-400ml,且此数量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并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真相二:贫血的根本原因并非抽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的生理病理状态,通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一是造血原料缺乏,比如铁、维生素B12、叶酸等摄入不足,这就像盖房子缺少了关键材料,红细胞自然无法正常生成。
二是造血功能障碍,像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疾病,会直接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
三是红细胞破坏过多,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会误把红细胞当作“敌人”进行攻击,使其过早“牺牲”。
四是失血,外伤、手术、消化道出血等急性失血,以及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慢性失血,都会让身体里的血液不断流失。
其他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感染、药物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贫血。
重点提示:常规抽血检查所导致的失血量通常极为微小,人体能在短时间内完全代偿这一损失。抽血本身与贫血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抽血后出现头晕是否意味着贫血?
部分患者在抽血后会经历短暂的头晕或不适,但这通常与贫血无关,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空腹时间过长:长时间空腹可能导致低血糖,建议在抽血前后适当进食小点心,避免低血糖反应。
紧张情绪:许多人在抽血时会因紧张引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造成血压暂时性波动。
体位变化过快:如突然起身或快速改变体位,可能引起血压波动,导致头晕。
专业提示:如果患者在抽血后感到持续性疲乏、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贫血等其他潜在问题。
给患者的检查建议
检查前:
向医生详细告知您的用药史、过敏史以及既往的贫血史等相关健康信息。
严格遵守“空腹8小时”的检查要求(急诊检查除外)。
检查后:
抽血后应按压针口5分钟,避免形成淤血。
建议适量饮用温糖水,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瘦肉搭配橙汁),有助于铁的吸收。
医学检查的目标是为了精准诊断,而非“越多越好”。每一管血液样本都承载着医生对健康的严谨分析与判断。摆脱对抽血的过度焦虑,与医生和医护人员携手合作,让精准的医学检查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如有任何贫血检查等相关问题,欢迎拨打血液内科一病区门诊咨询电话:66913578或66916801。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血液内科一病区 杨曼丽 周素贞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