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呼啸而至,患者刘某由于心源性休克从上蔡县急诊转至郑州大学五附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患者到达科室时,端坐体位,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皮肤湿冷、少尿。大剂量升压药物持续泵入情况下,血压只能勉强维持在80/60mmHg,心电图提示“前壁心肌梗死”,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58mm,前壁及下壁广泛运动幅度减低,EF35%”。
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吗?
入院后急诊完善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轻度狭窄,其余血管未见明显狭窄,血管内膜光滑”,左室造影示“心尖部钝圆,运动幅度减低,形态呈章鱼壶改变”。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心肌损伤标记物变化排除爆发性心肌炎。给予纠正心衰、升压,稳定血流动力学、营养支持,稳定内环境,镇静、抗焦虑治疗。
在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全体医护人员努力下,患者血压逐渐稳定,升压药逐渐减量,心功能状态逐渐好转。患者转危为安,家属欣喜不已。
患者心电图呈“急性心肌梗死”表现,而血管造影未见明显狭窄。临床表现休克,心力衰竭。该患者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追问病史,患者曾与邻居发生剧烈的冲突,被辱骂、殴打,患者极度愤怒、害怕、生气,昼夜不能入睡,随之发生了入院时情况。单纯情绪事件就会造成心脏的严重损害吗?那么我们来看看应激性心肌病——“心碎综合征”。
古代人认为,心是“心灵”,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从现代科学来说虽不能解释灵魂,但可以确信的是——心脏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那么,“心碎”真的存在吗?
2014年,英国一名男子因为妻子罹患肺癌去世感到悲痛难过,几个小时后死亡,在妻子弥留之际,他还对妻子说“我马上就来陪你”。
2016年,山东一位大一新生因遭遇电信诈骗,伤心欲绝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前不久,一位74岁的老年女性因与家人剧烈争吵出现胸痛来郑州大学五附院就诊,经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冠脉狭窄病变……
每一年的新闻报道中,都不乏一些因情绪波动极大而进了医院的人,但其中的大部分比较幸运,在救治后成功活了下来,而心碎欲绝也并非夸张,这样的现象在医学界被称为“心碎综合征”。

什么是心碎综合征?
心碎综合征也称应激性心肌病,由日本学者1990年首次报道。临床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主要指严重情绪、躯体应激或疾病诱因下出现的一过性左室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改变,心肌生物标志物升高且冠脉造影正常。
其实,心碎综合征还有另一个名字,takotsubo综合征。1990年日本学者sato等人首次报告5例该综合征。由于此类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大致正常,而左室造影可见心尖部类似窄颈日本鱼篓(takotsubo)而命名。

精神刺激是心碎综合征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20%的心碎综合征患者发病前有精神方面的刺激,例如亲属的意外伤亡、剧烈争吵、法律诉讼、财产损失、车祸等。此外,躯体应激也是该病的重要诱因,如脑血管意外、手术、剧痛、全麻苏醒、滥用可卡因、甲亢、严重外伤等。
虽然该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目前认为心碎综合征与儿茶酚胺有关,应激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引起儿茶酚胺过量释放,从而导致心脏顿抑。
虽然不管男性女性都可能会遭遇心碎综合征,但有研究表明,女性心碎综合征的发病率的确会比男性大一些,在排除了其他影响心脏健康的因素后,女性的平均发病率是男性的7.5倍。
而荟萃分析显示该综合征报道的绝大多数病例为女性患者,其中围绝经期妇女占80%,所以有学者认为,雌激素水平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目前,针对心碎综合征的治疗,早期及时发现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减少恶性事件。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可给予适当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防止左室壁血栓,直到左室功能提高和恢复。无论是心碎综合征急性期还是慢性期,均应考虑儿茶酚胺介导心肌顿抑作为其发病因素,除非有禁忌证,都应给予β受体阻滞剂。出院患者可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

心碎综合征离我们很远,也离我们很近,它与强烈的情绪刺激相关,所以防止「心碎」才是预防的关键,如果在情绪势不可挡之前就能停止或者控制它,这是最好不过的。
在调节情绪上,你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深呼吸
在受到强烈的情绪刺激时,通过调节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避免因此受到太大的伤害。
哭泣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发现因情绪波动产生的眼泪里含有儿茶酚胺,排出了损害身体健康的物质。
其实哭是很好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嚎啕大哭或嘤嘤哭泣都有助于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经济实惠、安全便捷。但不建议大家抽泣,因为可能会缺氧。
运动或游戏
运动和玩游戏都是不错的选择,当全神贯注在锻炼或游戏世界中时,你可能会暂时抛开那些令你感到难受的事情。但在情绪激烈时,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或游戏,有可能会伤害身体哦。
倾诉
找一个你信得过的人,必要时可以求助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将心中的负面情绪说出来,哪怕没有解决方法,也能求个痛快。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但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对身心不良的情绪,一定要找到合理的方式将它宣泄出来。
如果自己难以走出,一定要及时求助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
我们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难以估计什么时候会遇上大风大浪,出现那些我们难以预计的事件并不可怕,擦干眼泪或抚平情绪,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最关键的是及时就诊,评估,早期干预,可为我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