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望到希望的手术奇迹
45岁的朱女士被膝盖不稳折磨了15年,近两个月更是频繁出现关节交锁。当多家医院因内固定取出难度高而拒绝手术时,朱女士经多方打听来到郑州大学五附院骨科一病区,找到徐明杰主任就医。徐明杰主任与张鹏飞医师为其查体后发现患者抽屉试验阳性,考虑患者膝关节不适不仅和内固定有关,而且可能和交叉韧带损伤有关,复查MRI检查后果然发现前交叉韧带断裂。

术前X线检查

术前膝关节MRI检查
徐明杰主任团队创新采用人工韧带重建术,仅在膝关节周围开几个微小切口(约0.5-1厘米)就完成手术,患者后在本院康复医学科的帮助下,短短3天就达到屈曲90度,满足了大多数日常生活需求。

术中关节镜探查的断裂的前交叉韧带
"手术全程在关节镜直视下操作,视野清晰,能最大限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出血少、感染风险低。"徐明杰主任介绍,术后结合个体化康复方案,患者第二天即可扶拐下地,预计数月后能逐步恢复运动能力,在康复医学科带领下,患者仅仅2-3天膝关节就可屈曲90度,这在自体肌腱重建交叉韧带上是不可能办到的。

术中使用的人工韧带和手术切口

术后复查膝关节MRI检查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防与治
前交叉韧带是什么?为何容易受伤?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位于膝关节内部,连接股骨与胫骨,是维持膝关节前后方向稳定性的关键结构。它像一根“橡皮筋”,主要功能是限制小腿过度前移、控制旋转及急停变向时的关节位移。
这类损伤常见于篮球、足球、滑雪、羽毛球等需要急转、急停或跳跃的运动。当膝关节在半屈曲位突然扭转(如落地不稳、被撞击或变向过猛)时,韧带承受的拉力超过其极限便会断裂。典型症状包括:受伤时听到“啪”的脆响、关节迅速肿胀(因关节内出血)、疼痛难忍,后续出现“打软腿”(突然无力跪倒)、上下楼梯不稳或运动中反复扭伤。
人工韧带重建 vs 传统治疗,优势何在?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无法自行愈合(因其血供差且处于关节腔内动态环境中),需通过手术重建恢复功能。传统治疗多采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如取腘绳肌腱或髌韧带),虽效果确切,但存在取腱部位疼痛、肌力减弱等潜在问题;而人工韧带重建技术则通过植入合成材料(如LARS韧带,由高韧性聚酯纤维制成)模拟天然韧带的力学特性,具有以下优势:
即刻稳定:人工韧带强度高,术后可早期负重及康复训练,缩短恢复周期;
微创精准:关节镜手术仅需几个微小切口,避免大范围切开关节囊,减少组织损伤与粘连风险;
无需牺牲自体组织:尤其适合运动需求高、不愿损失额外肌腱的患者(如专业运动员、青壮年)。
术后康复:科学训练是关键
尽管人工韧带重建手术创伤小,但术后仍需严格遵循康复计划,以确保韧带与骨隧道牢固愈合、关节功能最大化恢复。徐明杰主任提醒,康复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0-6周):以保护重建韧带为主,佩戴支具限制关节活动范围(通常0-90°),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等训练,避免负重行走(根据医嘱逐步过渡);
中期(6-12周):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至全范围,开始闭链训练(如靠墙静蹲)、平衡垫练习,强化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后期(3-6个月):逐步恢复跑步、跳跃等动态动作,通过敏捷性训练(如侧步移动、急停转身)提升关节稳定性,最终重返运动需经专业评估确认韧带完全愈合。
专家提醒
运动损伤早发现,专科诊疗是保障
“许多患者因早期膝关节肿胀误以为是普通扭伤,未及时就医,导致关节长期不稳定,最终发展为软骨磨损或半月板损伤。”徐明杰主任强调,若运动后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明显错动感、肿胀持续不消、行走时“打软腿”或不敢发力。此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运动医学专科就诊,通过专业查体(如Lachman试验、抽屉试验)及MRI检查明确诊断。
来源:骨科一病区 陆鹏宇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