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河南省医院协会主办、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五附院”)承办、大河健康报社协办的“河南省医院协会医养结合分会成立大会暨医养结合高峰论坛”于郑州举行。
近300位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齐聚,共话养老热题,深入分析养老康复行业的痛点和机遇,共谋医养结合新路径。
01.让老年群体实现“从养老到享老”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1.9%,0岁~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依靠子女赡养老人。但“4-2-1”家庭结构(4个老人、夫妻2人、1个孩子)大量出现,两个年轻人要肩负起赡养四位老人的重任,家庭养老面临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困境。
老龄化社会大转型与后疫情时代,如何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陈作兵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红漫教授在“河南省医院协会医养结合分会成立大会暨医养结合高峰论坛”上给出了解决思路。
老龄化加剧、养老已成社会难题
陈作兵教授介绍,青壮年工作年龄段人口数量下降速度将超过老龄人口增长速度,传统的家庭赡养养老模式将面临巨大考验。
2018年,工作人口与老人人数之比是5∶5,2025年,这一比值将为3∶0;到2040年,这一比值将为2∶0,即2个工作人口养活1个老人,同时需要赡养小孩。
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健康素养水平都不容乐观。陈作兵教授介绍,我国有近1.5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91.2%的已故老人死于慢性病,多病共存现象普遍。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达700多万,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达4000万,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
陈作兵教授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到2020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20%,但如今我国60岁到69岁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仅有6.95%,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高。
树立大健康理念、向预防为主的康养模式转变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而中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68.7岁,约8年的带病生存期怎么办?”
王红漫教授说,需要树立大健康理念、进行大健康教育、创新大健康技术、发展大健康产业、完善大健康服务,进行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国情教育,向预防为主的康养模式转变。
王红漫教授介绍,目前,国家对医养结合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健康卫生工作指导方针,特别在对老龄工作和医养结合政策推进落实上做出了重要指示。
她表示,河南省对老龄工作和医养结合政策设计思路清晰、目标可循、措施具体,特别是郑州市结合国家及省里的文件发布了配套文件,并结合郑州市的特点,在郑大五附院开展“1+12+N”模式,在实际操作层面让政策落地。她相信,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原一定能在健康养老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
据了解,王红漫教授带领的“健康中国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组”制定了《康寿之乡认定准则和方法(草案)》,该认定准则和方法涵盖了以健康预期寿命、长寿指数、收入公平等指标为核心的11项术语和定义,以及三级认定指标体系、认定程序、认定表、统计方法等具体要求,以期在健康老龄化领域提出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发挥中国智慧、中国贡献、中国影响,力求“知行合一,共促康养”。
医疗与养老相互独立、医养结合尚存问题
陈作兵教授介绍,首批中产阶级(指在改革开放后首批通过自身努力,有一定积蓄的群体)即将步入退休生活,这一群体目前主要集中在50岁至65岁,是近10年内养老消费的主力。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6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每千人床位数仅为发达国家标准规定的一半左右。中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医养结合尚存问题。
医养结合机构数量不足。截至2017年9月,我国拥有养老机构约14.46万家,我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已达2.8万余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互助型养老设施机构分别达到3.8万家和7.8万家,全国民办养老机构达到1.25万余家,同比增长7.8%。当前我国拥有医养结合机构仅有5814家。
养老床位数量不足。截至2017年9月,全国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总量约714.2万张。
医养医师缺口巨大。养老康复专科医师与病床比例较为合理的比值应为1∶3,目前的比例为1∶5.6。
利用现代化手段、助力医养结合发展
陈作兵教授表示,独生子女、尊老传统……中国老龄化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明显不一样,中国的医养问题不能一味模仿其他国家的养老经验。中国问题,中国解决,要制定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
如何实现医养结合的落地?陈作兵教授认为,医是基础、养是核心,以健康为中心,才是王道。以“行动自由度”来划分客群,满足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对“医”和“养”的不同需求。
王红漫教授表示,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消除老年人健康差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人照护负担,减少医疗费用,满足群众的需求。
王红漫教授认为,促成从养老到享老这一质变的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不能“病已成而后药之”。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但要想实现真正的享老,老年人必须康寿。
02.医院、电商合力
引领智慧化养老
会上,郑大五附院与京东健康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互联网+医养”服务新模式——聚焦医养结合,共建智慧化、规范化、普适性强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郑大五附院院长郑鹏远以《充分利用三甲综合+强大的康复专业+互联网资源助力医养结合发展》为题进行了演讲,同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医养结合模式革新的“堵点”和难点,分享了郑大五附院在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方面的心得和经验。
京东集团旗下京东健康总经理王东媛向与会嘉宾展示了京东健康初具规模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产业布局。她希望,通过本次医养结合论坛,能够和行业同道一起为养老事业和产业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建智慧化、规范化、普适性强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养老模式在国内崭露头角,如代际式陪伴、结伴养老、同居式养老、再就业养老、自主创业、时间银行等。
由于我国老年人基数巨大、未富先老、未老先病等特点,急需构建智慧化、规范化、普适性强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传统养老模式继续革新
郑鹏远指出,目前医养结合仍存在“堵点”与难点,如“医—养—社—家”链条衔接不畅;医养服务参与主体融合不足,市场活力缺乏,叫好不叫座;医养服务不能有效融入家庭、社区;中医药主动促进健康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设备支撑转化能力薄弱等。
“互联网+”思维探索新型健康养老模式
郑鹏远以郑大五附院为例,对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经验进行了分享。
郑大五附院借助智慧化、信息化手段,以“互联网+”技术为抓手,致力于创造一种新的健康养老模式,即打通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养老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居家之间等医养结合的各个环节。
针对健康状态稳定、家庭不能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日托”“全托”,改变老年人“过度就医依赖”,引导老年人社会角色、机能等回归社区,针对健康状态稳定、家庭能够照料的老年人提供“主动居家式养老”服务,引导老年人社会角色、机能等回归家庭。
除此之外,郑大五附院以直属社区为依托,构建了“1+12+N”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即以医院本部综合资源与互联网技术为核心“1”,以“12”个直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向N个地区(社区、学校、家属院、卫生院等)辐射,开展互联网线上服务,与签约、巡诊、上门、居家照料等医康养一体化的线下服务,以及延伸横向联合、多元合作、业务托管等下沉服务。
郑鹏远介绍,2015年11月,郑大五附院与郑州大学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创建了“互联网医院”,主要提供医生服务、医疗合作、患者服务。
充分利用三甲综合医院资源
郑鹏远介绍,郑大五附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97年6月,经过23年的高速发展,2015年医院成立了康复医学部,由单一的神经康复发展为多个亚专业,位居河南省及国内综合医院前列。同年11月,由原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员会批准增挂“郑州大学康复医院”牌子。
作为河南省康复学科的龙头单位,郑大五附院发挥三甲医疗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提出“医养结合服务是基础、医疗是保障、康复是支撑,主动健康,居家养老”的理念,通过专业科学的“唤醒医康养照护”,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机体康复能力、情感满足心理等多元化、多层次健康养老需求。
建立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作为京东旗下专注医药零售、医药批发、互联网医疗、健康城市等领域的企业,京东健康从成立伊始就朝着线上线下一体化更便捷、医疗服务闭环化更流畅、康养管理多元化更全面、数字化医疗运营更精准的目标前进。
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
王东媛展示了京东健康的五大优势资源聚合:
全品类、全渠道优质生活服务平台支撑,京东平台有商品品类、价格、渠道及品牌优势,助力医疗机构丰富产品、提升服务,拓展更多服务场景和营销空间。
覆盖全国的全场景医药供应体系,围绕用户不同病症、不同用药需求,依托京东医药电商基础、物流配送能力,提供全场景医药服务。
“医疗服务+健康管理” 打造京东互联网医院,满足就医闭环需求,打造“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
AI辅助医疗能力满足用户用药安全要求,打造智能化合理用药支持体系。
健康险+家财险金融保险服务支撑,健康险一站式服务、家财险+智能居家护理。
聚焦医养结合,打造高效闭环体系
王东媛表示,京东健康聚焦老龄化人群居家照护的核心诉求,在日常的生活照料基础上,协同常规性医疗、康复、护理、照护以及常见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深入延展社区居家照护产业市场,创建“互联网+医养康护药教险”基础上的“医—养—社—家”高效闭环体系,提供一站式、全程化、综合性的服务。
王东媛从“医”“养”“社—家”三个方面阐释了多主体、多模式服务,以及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和医养结合产业生态。
医,京东健康通过优势资源聚合,为用户提供守护全家的“京东家医”。
养,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京东健康线上智慧康养服务全体系赋能与线下合作伙伴相结合,实现以社区为核心的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
社—家 ,“医养康护药教险”,全生态全产业链分销体系,对线下综合性场景进行赋能,包含家医远程服务中心、健康教育课程中心、社区健康小屋、居家服务呼叫中心。
03.借鉴、实战、聚焦
全方位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数据显示,“十三五”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数量达到4000万,占老年总人口数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240万,占所有老年人的6.05%。
在9月20日上午举行的医养结合高峰论坛上,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教授、许昌市怡康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苏俊生、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医养结合办公室主任汪桂琴分别从借鉴、实战、聚焦三个层面,深入剖析医养结合模式探索的前沿动态。
老年医学助力医养结合
“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衰老机理、人体老年性变化、老年病防治以及老年人卫生与保健的科学,是涉及老年人疾病预防、临床诊断、治疗、康复、照护、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黄改荣介绍道。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是全球80岁以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早在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便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等五大方向作为工作发展重点。
“老年医学以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多病共存老人、多药合用老人为服务对象,旨在处理好衰弱老人的复杂健康问题。”黄改荣表示,随着身体状况的变化,老年人群对医护的需求是不同的,多样化、持续性医养服务体系的建立刻不容缓。
老年医学以整体性和连续性为特色。
整体性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体现的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关注老年人整体健康。
连续性则涵盖从急性医疗到社区家庭照顾的连续性的全过程,在配套关怀背景下,向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强调关注老年人功能状态以及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医养结合着重于把专业的医疗技术检查、先进设备与康复训练、日常学习、日常饮食、生活养老等相融合,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边医边养、综合治疗。
“老年医学将从人才培训、技术辐射、学术引领、标准制定等方面助力医养结合,以服务于即将到来的养老大时代。”黄改荣说。
巩固发展医养结合
创新普惠养老城企联动新业态
“聚焦医养结合,关注城乡统筹,创新普惠型养老,着力城企联动,助力城乡老年人幸福。”苏俊生从实际操作层面分享了在医养结合模式中的探索与经验。
作为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确定的全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首批试点单位,怡康苑从护理整体化、医疗全科化、康复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亲情化、病房适老化六大方面联合发力,探索并打造“医疗+康复+养老”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医疗全科化指以医疗保障实行慢性病管理、一般疾病治疗、危重症处置、中医养生等全科化医疗服务,值班医师每日进行巡查,随时观察入住老年人病情变化,如遇有危重病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分级分类进行处置,同时及时与老年人家属联系。
管理智能化则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信息,通过整合各种服务资源,逐步实现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等向辅具配置、康复健身、精神慰藉、情感沟通等更广泛、深入的方面延伸,促进为长者服务向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通过对医养结合新模式的探索,目前,怡康苑住院率仅为25%,大幅度减少了医保资金的支出和入住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聚焦失能老人长期照护
汪桂琴从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照护、5G智能时代失能照护的提质增效、基于评估的系统照护、基于程序管理的规范照护四方面剖析,聚焦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管理。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失能老年人是指因为虚弱、生病等不能独立完成穿衣、吃饭、洗澡、如厕、室内活动等任何一项活动的老年人,即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汪桂琴介绍道。
根据国家(试行)照护服务清单,对失能老人的基本照护包括四大类73项。其中,生活护理类19项、护理与康复类42项、心理护理类3项、中医护理类9项,涵盖清洁与舒适照护、进食与营养照护、休息与睡眠照护、跌倒防控照护、用药照护、生命体征测量等多个方面,全面保障失能老人的行为与安全。
5G时代,智能化、大数据等是发展重点,郑州大学五附院与时俱进,将先进技术融入老年人的康复照护。
其中,主动健康智能机器人、坐便等有效应对了失能老人的照护难题,与河南独树数字技术研究院合作打造的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康复训练上更是取得革命性的临床效果,赢得众多业界人士和患者的点赞。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文化管心。”针对失能老人照护难题,汪桂琴表示,要用“程序”式的工作方法,使医康养护专业人员步骤清晰全面地对老人进行照护,使失能老人得到规范优质的服务体验。
来源:大河健康报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