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2月5日22:00 武汉 天气:晴
这两天武汉的太阳似乎更加明媚了一些。随着工作顺利开展,流程更加合理,大家穿脱防护服也更加熟练、顺畅。虽然防护物品的紧张时不时敲打着我们绷紧的神经,但昨天上午快递员的电话还是给我们带来了福音。
带着我们后方医院(郑州大学五附院)2500多名职工的关爱,物资补给终于来了。平时1天的路程它却走了3天,在这3天里,医院王新军书记、郑鹏远院长、徐翠英副书记、韩晓霞主任不断联系我们,问询物资收到了没有?这份关心,让所有队员感动。

▲ 1月31日晚,医院副院长王少亭带领护理部负责同志将医院为前线医疗队筹备的补给物资用快递寄出
每天去接班时,心中的忐忑总是难免,因为供应的防护用品有很多是捐赠的,生产地各异、规格型号多种多样,今天我们使用的又是哪国产的防护服?符合防控标准吗?但队员们都没有退却,就像我们刚来时大家所表态的那样:再多困难也要上,没有条件也不退缩。


终于我们等来了后方的补给,看到医院贴心地为队员们准备的秋衣秋裤和内衣,大家满心喜悦;看到雪中送炭的防护服、N95口罩,大家兴奋激动地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是啊,这就是大家上战场急需的武器、弹药呀!10天病房的运转,从一开始队员们的紧张、焦虑,到现在热爱这身防护服、都愿请战上一线,他们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晚上的夜班漫长又短暂。接班后两个病区巡视、检查,护理组长李晶、史峰峰分别负责第11层、第10层病区,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操作,刘培杰、付群两位副主任医师带领医师查房。前期所管的几个病重、病危患者露出来轻松的表情,悄悄告诉我们病情好转了。病房里我们的队员们来回穿梭,呼叫器“滴滴滴”地叫个不停,这个患者发热、那个患者闷喘,大家的神经一刻都不能放松。

▲ 杨默医生的护目镜

▲ 李晶护士长安排工作
夜间光线本来就暗,护目镜的雾气虽然经过大家处理短期改善,但一两个小时后依然模糊不清。医疗组电话指挥开立医嘱,护理组查对医嘱双人双遍。防护服的密不透风确保了安全,但很多队员的呼吸不畅让他们举步维艰。许霞护师刚刚进病区半小时,心率就达到105次/分钟,李晶护士长用指脉氧饱和度仪给自己测了一下,还好氧饱和度96%,再看看心率达到116次/分钟,她说已经适应了,不耽误任何护理操作。


▲ 许霞护师、李晶护士长测试指脉氧饱和度和心率
这边病房,李涛护士已经汗流浃背,25床老大爷下床大便,他搀扶前往。那边办公室,护士李小乐的护目镜水雾弥漫,叫来刘莹、许慧慧“三查七对”,一遍又一遍。到了病区环境消毒,主管护师许慧慧背着几十斤的喷雾桶一走三晃,王二敏护师的桌面消毒一丝不苟。李晓艳护师拿着点滴靠近了看了又看,确保无误。主治医师杨默和王伟在病区转了一圈又一圈,看看这个患者退热了吗?那个患者喘息好些吗?眼前一片朦胧的他们只能看了再看,询问了再询问,好在患者们的武汉话大家已经能听得八九不离十了。早上采血又要考验我们的队员了,采血管上的小字体让许霞护师反复核对,确保万无一失……

▲李小乐、刘莹、许慧慧“三查七对”


▲ 许慧慧、程江浩对病区消毒


▲ 王二敏对工作台、座椅消毒

▲ 李晓艳在进行输液治疗前仔细核对
终于可以下班了,回到驻地大家已经筋疲力尽。大家刚刚洗完澡,轮休的队长冯永海带着郭涛主治医师推着热好的饭菜送到每位队员的房间门口。“饭挂在门把手自己去取,不串门是默守的规矩。”这是把感控做到极致的郑州大学五附院医疗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冯永海天天念叨的一句话。

这个夜班就这样结束了,明天早上七点我们又要踏上征途,齐心协力、共同抗“疫”。
——河南援鄂医疗队
临时党总支组织委员兼医疗组副组长
郑州大学五附院医疗队党支部书记兼队长
冯永海 记于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