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在河南省人口步入老龄化的进程中,各地政府、各级机构高度关注老年医疗康复照护体系建设,探索性地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但现有养老产品普遍存在一个共同问题——缺乏优质的医疗服务。
如何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让老人实现“老有所托”,是中国养老产业当下的重点和焦点问题。因此,医养结合是中国养老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中之重,也是行业参与者脱颖而出的机会。
近年来,郑州大学五附院直面医养结合三大难题,“以服务为基础,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为医养结合工作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开创“互联网+健康养老”的服务模式。

医养结合面临三大难题——
破解难题,开创“互联网+健康养老”新模式
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生活将面临三大风险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的数据,全省2015年年末总人口为10722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2015年河南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913万人。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从2000年起,河南省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呈逐年加深的态势。
从老年人的生活预期来看,他们主要面临贫困、疾病和失能三大风险。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难题一:医养分离,限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
所谓医养结合,就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津生指出:“医养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使老年人不论是在养老还是在医疗服务中,都能获得足够的可及性。”
郑州大学五附院院长郑鹏远在带领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时,清醒地认识到,“各地各机构虽然举措纷呈,但大多呈现碎片化,特别是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更加滞后。各地也建立有各种形式的联盟,但联盟呈现的是能力、动力不足,松散化,不能切实发挥联动整合效应。”
在10月12日举办的老年健康国际高峰论坛上,郑鹏远院长直言,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中最核心的内容。医养结合,服务是基础,医疗是保障,康复是支撑。而在这其中,老年康复人才的紧缺,成为限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难题二:养老机构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护理人员
“医养结合办公室”,这个名称在河南省医疗单位中大概是个少见的机构,也是一个新鲜词汇。2017年7月,郑州大学五附院成立医养结合办公室,全面协调工作。
专设“医养结合办公室”,只是一个标志性举措。实际上,在此之前,该院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助力基层机构养老工作的行动已经开展起来。
我国医养结合的最普遍模式是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机构,如老年病医院、 康复医院、 医务室以及护理院,并增设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运营。但养老机构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护理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要。
2017年7月14日,通过周密准备,郑州大学五附院将互联网医院网络门诊布点至新密市承佑苑老年公寓,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健康养老结合,将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为老人提供“让信息多跑腿,让老人少跑腿”的便捷服务。

难题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套功能匮乏,全科医生配备不足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郑州大学五附院的互联网医疗已经贯穿该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0+N”模式开启三甲优质资源,助力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新航标。
在这种服务模式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形成医疗服务共同体,同时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履行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利用互联网建立家庭病床规范化管理平台,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打造远程会诊平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实现了互联互通,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保健服务。
破解难题:开创“互联网+健康养老”新模式
郑州大学五附院建设的“互联网医院”,充分利用名医通网络门诊平台,全力打造以医院本部为支撑,7个社区服务中心为突破点,康桥多个社区及130余家县乡卫生机构为目标,为医养结合提供医疗资源下沉服务。

通过一年的建设,目前该院和西平、延津、方城等8个县,165个乡镇基层医院,郑州市内的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新密市承佑苑老年公寓等多家养老院建立了联系。在河南省率先实现了“Doctor to Patient”(“医生—患者”)之间的新型服务模式,打破了原有的“Hospital-Hospital”(“医院—医院”)的远程医疗模式。
“互联网+健康养老”的服务模式,最终实现老人寻医问药不出家门。家庭病床的规范化管理平台,满足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家庭医生提供上门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使这个医疗团队成了社区老人的“贴心人”“及时雨”。
破解难题:以康复医学为依托,探索“医康养”合作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老龄化,以及交通、工伤、运动损伤、自然灾害等的不断增加,每年需要康复的老人数目不断刷新。
近年来,针对康复人才短缺、老人康复需求缺口,为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医养结合要求,郑州大学五附院充分发挥康复医学科优势,利用互联网资源,对内做强做大,对外辐射带动,探索新的“医康养”结合模式。
郑鹏远院长为康复医学做的学科定位是:国际视野,国内领先。三年来,学科成长步伐坚实而稳健,“医康养”结合模式逐渐形成。
2015年6月17日,郑州大学五附院成立康复医学部,康复医学部下设七个亚学科。
2015年11月23日,康复医学部正式被省卫计委批复为“郑州大学康复医院”,成为郑州大学直属医院首家“院中院”。
2016年2月19日,四年制“康复治疗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成为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中首家独立承担专业教学工作的医院。
2017年康复综合大楼建设项目获批,建立“康复工程科”, 并与国外多家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2018年6月4日,郑州大学正式下文,依托郑州大学五附院设立“康复医学系”,郑鹏远院长兼任系主任。

如何开展医养结合工作?通过近年来的突破性、创造性工作,郑州大学五附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整合优势资源,优质资源下沉,实现了互联网+医养结合服务实践;整合相关养老、医疗、康复资源,建立健全老年医学科,发挥康复省级质量控制中心的优势,建立多学科联动机制。最终,形成医养、康护一体化发展,建成“模式科学,重点突出,服务规范”的 “智慧医疗+健康养老” 三甲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来源:大河健康报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