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疗动态
首页>信息公开>医疗动态

六个月改写命运:从判定植物人到独立站立

发布时间:2025/3/25文字调整

一场意外,一个家庭的坚守

       2024年7月15日,陈先生因车祸碰撞当即出现昏迷,路人呼叫120急诊送当地医院,行颅脑CT检查,提示颅内多处散在出血点,考虑弥漫性轴索损伤。由于伤势太重,陷入深昏迷。

       当地医院判定其苏醒希望渺茫,建议放弃治疗。然而,家属始终不愿向命运低头,辗转多地后,得知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一直在开展脊髓神经电刺激术(SCS)后,他们决定抓住这一机会,选择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寻求最后一线生机。  

脊髓电刺激术点亮“意识”曙光

       “数十年昏迷临床工作的观察研究,我们团队深知昏迷患者及家属不仅要经历身心上的折磨,更要经历经济上的磨难。”李培栋主任医师表示。

       面对陈先生的病情,神经外科二病区李培栋主任、李信晓博士团队经过严谨评估,2024年8月31日,团队为陈先生实施“一体式脊髓电刺激电极植入术”。该手术仅需在颈部植入电极,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

       李信晓博士表示:脊髓电刺激手术为微创手术,具有微创、可控、可逆的特点。研究表明,这种技术通过增加脑供血、促进兴奋性递质释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尽管如此,在不能确保患者的苏醒程度的情况下,建议家属先进行电极测试。


640_副本

640 (1)_副本

▲ 团队在患者颈部C2-C4水平硬膜外精准植入电极,并连接体外刺激器


从“无声”到新生:6个月的生命逆袭

       术后一周,陈先生对外界刺激出现反应,可简单应答。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李培栋主任团队于2024年9月13日为陈先生进行脊髓神经刺激器电池皮下植入。

       经过系统程控与康复训练,陈先生的意识、肌张力及语言功能持续改善。


640 (2)_副本

640 (3)_副本

▲ 术前与术后对比


2025年3月20日最新随访显示,陈先生在康复医生的协助下独立站立,肌张力恢复正常,语言功能也有巨大的改善。


技术为翼,但理性评估是关键

       李培栋主任指出,“陈先生的苏醒,是医学技术进步的见证,更是生命不屈的赞歌。脊髓电刺激术的突破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带来新希望,但并非所有“植物人”均适用。患者需严格区分‘微意识状态’与‘持续植物状态’,前者才具备较好恢复潜力。”他强调,术前必须通过脑电评估、影像学等多维度筛查,结合个体化手术及康复方案,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疗效。  

       生命的韧性,远超想象。陈先生的案例是郑州大学五附院神经外科在意识障碍领域深耕的缩影,也为更多家庭点燃希望之灯。但医学亦有边界,在此呼吁公众理性看待技术进展——早评估、早干预、科学康复,才是打开重生之门的钥匙。


来源:神经外科二病区 李信晓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