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爷是名糖尿病、肾病患者,他每日规律服药,疾病控制的还算不错。然而三个月前的一次肺炎,使其肾病病情突然急转直下,肌酐水平持续升高,并经常出现活动后闷喘。眼看口服药物不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在当地肾病科医生推荐下,他准备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
自从得了肾病之后,曹大爷就学习了解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他知道进行血液透析需要构建上肢动静脉内瘘,就在当地医院进行了上肢血管彩超检查。这一检查不当紧,曹老爷子的烦心事儿来了,彩超提示他双上肢的血管条件比较差,无法满足构建上肢自体动静脉瘘(AVF)(图一)的基本要求。当地医生也对此表示无奈,就建议他留置长期的中心静脉透析导管。但他知道,留置此类导管除了面临不美观和日常生活的不方便,日后还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拒绝了此项操作。
▲ 图一
此时他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如果不尽快进行血透通路构建和后续的规律透析,或将面临更大的危险,难道真的需要留置长期导管吗?自体的上肢血管条件差就不能进行动静脉瘘的构建吗?曹老爷子对此产生了疑问。经多方打听,他得知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在血透通路的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便驱车来院就诊。
血管外科安乾副主任医师接诊后,通过详细询问病情,并给他安排了彩超检查,彩超结果确实提示他的上肢血管纤细,不能满足构建自体动静脉瘘的要求,但安乾副主任医师建议可以构建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瘘(AVG)。曹老爷子仿佛看见了一丝曙光,但心中仍存在疑问,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瘘是个什么手术?人工血管怎么来进行透析?手术创伤和风险大吗?术后什么时候才能进行规律透析?安乾副主任医师一一为他解答了疑问。
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瘘手术是将一根适合透析穿刺的特制人工血管(图二)埋入上肢的皮下,一头接着动脉,一头接着静脉,这样就把动脉血通过人工血管引流入静脉,造成了上肢动静脉的人工短路,其中血流就可以满足透析对血流量和流速的需求,而埋置的浅而长的人工血管做为透析穿刺的通道(图三),这种手术特别适合上肢前臂动脉和浅静脉条件差的患者。一般来说,手术仅需要两个较小的切口就能完成,相较于上肢自体动静脉瘘(AVF)2-3个月的成熟期,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瘘在构建24小时后就能够使用,大大缩短了术后病人的等待时间和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
▲ 图二
▲ 图三
经过详细了解,曹老爷子心中的疑惑逐渐解开,并坚定了做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瘘手术的决心,随即办理住院手续进行手术准备。在准备期间,主管医生王梦宇发现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力衰竭,经过肾病内科张燕副主任医师和卢永申副主任医师会诊后,曹大爷先接受了临时透析导管置入,并完成了两次床旁透析。透析后,曹老爷子的身体情况明显好转,不仅如此,在超声诊断科程亚南主治医生的帮助下,安乾副主任医师和王梦宇住院医师详细评估了曹大爷的上肢血管情况,为其选择了理想的目标血管。
手术由崔文军主任医师主刀,安乾副主任医师和王梦宇住院医师配合。他们先在预先标记的的肘部做了一个3cm长的切口,顺利寻找到了拟进行搭桥的肱动脉和肱静脉,之后又在腕关节上方做了一个1cm长的纵切口,并应用隧道器完成了两个切口间的隧道构建。人工血管从隧道间通过,在前壁盘呈一个类椭圆形。通过仔细而耐心的缝合,人工血管的一头接到了肱动脉,另一头接到了肱静脉,手术顺利完成(图四)。术后3天后,床旁彩超检查提示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瘘血流通畅,流量达到了透析需求(图五)。医生为曹老爷子拔除了颈部的临时透析导管后,他顺利出院,回到当地进行规律透析,他对治疗的结果非常满意。
▲ 图四
▲ 图五
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瘘手术自发明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非常成熟的技术,是上肢自体动静脉瘘手术的有效补充,为上肢血管条件差的肾衰患者提供了非经中心静脉导管透析的可能,成为他们血液透析的“生命延长线”。
来源:血管外科 安乾 王浩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