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院新闻
首页>信息公开>医院新闻

四名患者通过郑州大学五附院远程诊疗系统与澳洲诺奖得主实现越洋会诊

发布时间:2019/1/28文字调整

中国郑州,1月23日14点

郑州大学五附院马歇尔医学研究中心网络门诊,4名经过层层筛选的“特殊”患者和他们的主治大夫——消化内科主任夏兴洲,坐在电脑前等待视频被接通。

 

澳大利亚,1月23日17点

巴里·马歇尔教授的办公室,马歇尔教授和他的中文翻译拿着4名患者的病情介绍,通过了从郑州发来的视频会诊请求。

 

多次治疗未果,远程会诊提供国际化诊疗方案

 

巴里·马歇尔教授因发现胃中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之间的关系,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被称作“幽门螺杆菌之父”。自2015年起,巴里·马歇尔教授与郑州大学开展紧密合作,依托郑州大学五附院建立“郑州大学马歇尔医院”和“郑州大学马歇尔医学研究中心”。随着“马歇尔医院”的落户,国际顶尖专家定期与患者“面对面”进行网络问诊成为现实。

 

“嘟”的一声,视频接通了,四名患者期待已久的远程网络会诊终于开始了。此次接受问诊的患者基于前期进行的幽门螺杆菌免费筛查活动(C13呼吸检测),根据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被筛选出来,被选中的患者具有共同的特点:常年经受幽门螺杆菌的折磨,反复治疗仍然失败。

 

▲ 马歇尔教授通过视频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四名患者

家住新西兰的张先生,在国内外进行过6次正规治疗加药敏结果治疗,经检查幽门螺杆菌仍为阳性;

 

电视台记者李先生,正规治疗8次,结果幽门螺杆菌呈阳性且球变明显,这就意味着幽门螺杆菌由螺旋状变成球状,耐药性增强,治疗难度加大;

 

商人郭先生,中西药结合治疗过4次,依然胃痛难忍,恶心、呕吐频发;

 

50岁的李女士,两次正规治疗加药敏结果治疗,根除失败。“下一步治疗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是困扰着他们的共同难题,也是求助于马歇尔教授的终极问题。

 

4名患者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坐在屏幕前方,“有点兴奋,也有点紧张,这是我跟诺贝尔奖得主距离最近的一次,以前只在儿子的生物课本上见过他!”会诊结束后,张先生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

 

 

张先生的C13呼气试验值是47(4以下为正常,阴性),阳性。在与幽门螺杆菌的漫漫抗争路上,他吃过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四环素等药物,均没有好转。巴里·马歇尔教授了解到张先生的情况后,对他的既往用药史、家庭成员、工作性质等进行了细致的询问。

 

夏兴洲主任解释道,马歇尔教授之所以如此细致地询问,是因为千人千样,造成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原因有很多,只有找准了病因,才能精准用药。那些看似与疾病不相关的问题,其实背后往往潜藏着致病因子。比如,询问职业,是看患者的工作状态、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看其是否会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是否经常接触重金属等。询问家庭成员,是要了解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和患者的基因状况。马歇尔教授建议张先生加大之前的药量,将一天吃两次的铋剂改为一天四次,同时停止服用阿莫西林,在治疗期间禁止吸烟喝酒,勤刷牙,注意口腔卫生。

 

 

李先生对自己的病情了解得十分透彻,他笑着说自己已经“久病成医”。他先后治疗了8次,在两个月前做了胃镜,一个月前做了C13呼气试验。胃口还不错的他常常恶心、呕吐,人也渐渐消瘦起来。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他对四环素、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敏感,检查已有大面积球变。马歇尔教授给他开了十天的药物,并表示对于此类患者,与根除幽门螺杆菌同样重要的是保护好胃黏膜。“这个药物配方很安全,世界上有80%的国家都在使用。”马歇尔教授还嘱咐道,吃完药后还要做C13呼气试验,如果仍是阳性,要做进一步的胃镜检查而不是继续治疗。

 

同样接受问诊的郭先生的治疗方案与其他人大有不同。尽管幽门螺杆菌呈阴性,但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唤醒他的不是第一缕阳光,而是挥之不去的胃痛。吃一点生冷的东西就胃痛,久坐不起也会胃痛。食欲不佳、恶心、泛酸、常年腹泻。经马歇尔教授诊断,他最大的问题是食物在胃里待的时间太长,当务之急是通过药物让食物快点离开胃,同时保护好胃黏膜。

 

问诊细致耐心、开处方果断利落

 

病情询问过程中的细致耐心与开处方时的果断利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歇尔教授在寻找病因的过程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一旦抓到关键致病源便“又快又准”地开具处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同一种药物应用在不同患者身上,又有不同的用法用量,体现了精准用药的理念。

 

▲ 患者和马歇尔教授视频会诊进行中

 

这场跨越半个地球的远程会诊进行了近一个半小时,会诊结束后,马歇尔教授提出的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通过网络传送给患者及医院,夏兴洲主任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沟通,并告知下一步治疗方案。

 

顽固难治型患者应避免盲目治疗

 

据夏兴洲主任介绍,经历多次药物治疗仍无效的患者,建议先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药敏试验能够找出对幽门螺杆菌敏感的抗菌素,针对每位患者选择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敏试验需要采用胃镜,从患者的胃部取出2~3块胃黏膜,在培养液中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再将含有抗生素的试纸放在培养皿里面,观察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杀灭效果,通过这种方式,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抗生素。患者服用这种抗生素后,能够精准地杀灭体内的幽门螺杆菌,避免了长期服用药物带来的耐药性。

 

目前,这项技术在河南省只有郑州大学五附院马歇尔实验中心能够开展,实验室的团队由郑鹏远院长带领,从2016年6月到现在已经进行了近千例患者的检查。2018年6月,由郑州大学五附院牵头组建的河南省幽门螺杆菌诊治联盟正式成立,首批共有166家医疗机构加入,为我省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化治疗做出了贡献。

 

按药敏结果治疗仍然无效的患者,一定不要急于进行下一次的治疗,要进行全方位、个体化的评估,查找原因,再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夏兴洲主任表示,在反复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组织中,可能存在大量由螺旋状转变为球状的幽门螺杆菌,这种球变的幽门螺杆菌代谢活动相对低下,尿素酶活性下降,导致其对抗生素的敏感度降低。因此,对于多次进行根除治疗仍然失败的患者,找准病因是关键,给胃两到三个月的休息时间,找准时机对症下药,而不是急于进行下一次治疗。

 

夏兴洲主任建议,难治型幽门螺杆菌患者应前往正规医院的专业科室就诊,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盲目服用药物、反复治疗使幽门螺杆菌产生耐药性。

 

来源:大河健康报 摄影:马珂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