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也是人体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它提醒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受伤或出了问题。今天是“世界疼痛日”,本周也是我国的“镇痛周”。我们想说的是:及时识别疼痛、准确评估其程度,不仅是为了缓解不适,更是为了促进康复、守护生命质量。
疼痛面前,患者的主诉是最真实的判断依据——哪里痛、怎么痛、有多痛,他们自己最清楚。然而,在重症监护室里,却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病情或治疗暂时失去了言语表达的能力,无法说出一个“痛”字,但疼痛却真实地存在于他们的身体感受中。读懂这些“无声的疼痛”,是每一位重症医护的必修课,也是医学人文关怀最具体的体现。
一、 当嘴巴沉默,身体在“说话”:识别疼痛的四大信号
无法开口,但我们能通过仔细观察,听懂他们身体的“语言”。
1. 面部表情
持续性皱眉,眉间纹加深
眼睛紧闭或瞪大
呼吸时鼻子一扇一扇的,就像刚跑完步喘气的样子
嘴角下拉或咬紧牙关
2. 身体动作
身体绷的紧紧的或者缩成一团不敢动
对触碰敏感或呈防御姿势
反复触碰某个固定部位
3. 生理指标变化
心率突然增快,增幅超过基础值20%
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上升>15mmHg
呼吸变快、变浅,或者忽快忽慢
4. 行为改变
突然拒绝日常活动或护理操作
睡不踏实,总是醒,或者一点动静就被惊醒
不哼不喊、闭眼僵卧异常安静或者拍床栏、扯被子无缘无故烦躁
二、 科学与关爱并行:如何安抚“无声”的疼痛
识别出疼痛信号后,专业的医护人员会使用科学的评估工具(如CPOT、BPS评分)来判断疼痛程度。而作为家属,我们不仅是旁观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可以协同医护,一起这样做:
1. 成为医生的“眼睛”:细致观察与记录
制作“疼痛日记”:简单记录下亲人“平静时”和“看起来不舒服时”的区别,包括时间、当时正在进行的操作(如翻身、吸痰等),以及持续了多久。
提供“个性线索”:告诉医护人员:“他平时头疼就会捏眉心”或“她不舒服时会连续眨眼”。这些独家信息是评估病情的宝贵线索。
2. 做最温暖的“安慰剂”:参与安抚
温柔的触摸:轻轻握住亲人惯用的那只手,传递温暖与安全感。
熟悉的声音:播放他平时爱听的音乐、戏曲,或家人录制的鼓励、拉家常的语音。
舒适的环境:协助保持病室安静,灯光柔和,避免嘈杂。
3. 建立专属的“摩斯密码”:有效沟通
和医护人员一起,为亲人设定一个简单的疼痛暗号。例如:
“疼就眨两下眼睛。”
“难受就弹一下舌头。”
“肚子疼就伸一根手指头。”
在重症医学科,我们坚信:没有无法表达的痛苦,只有未被读懂的需求。
每一次用心的观察,每一次温柔的紧握,每一次耐心的沟通,都是在告诉病床上那个沉默的亲人:“我听到了你的疼痛,我正陪着你一起面对。”让生命的守护,既有技术的精准,也有情感的浓度。
来源:重症医学科 李 亚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