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院新闻
首页>信息公开>医院新闻

奋斗史•家国情丨1999年医院成立远程会诊中心,利用互联网服务患者

发布时间:2025/4/19文字调整

       如今,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医疗已经十分普及。2020年10月9日,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正式获得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互联网医院牌照,标志着医院成为河南省第二家获得互联网诊疗资格的医疗机构。但可能许多人还不知道,早在1999年,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与中国医学基金会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络委员会合作,在河南省率先成立了河南省远程会诊中心,填补了省内远程会诊的空白。


640_副本

▲ 1999年3月22日,设立在医院的河南省远程会诊中心开通揭牌


       20世纪90年代末期,信息化技术方兴未艾,远程医疗作为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医疗方式。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当时医院领导和项目负责人的战略眼光。他们瞄准这一先进技术,历经数月对全国十余家远程会诊系统进行认真考察,结合医院及河南地区的实际需求,本着为病人提供廉价、高质、优秀的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医学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降低病人医疗费用,提高人民生活、生命质量为目的,最终选定入网中国医学基金会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同时,该网络对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后,也十分看好医院的规模、软硬件设施以及适中的地理位置和优雅的就医环境,决定把河南省远程会诊中心设在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

       中国医学基金会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的远程会诊网络是受“国际医学互联网络协会”委托,与国内外有关学术团体、医院、社会知名人士、医学专家及企事业单位合作组建,总部设在北京。在上海、广州设有协作管理中心,并在沈阳、西安、武汉、成都设有联络处。网上由当时全国9家部属重点医院作为全国及地区性的综合会诊基地中心,全国14家著名综合和专科医院作为全国专科专业会诊中心,已在28个省组建完成省级会诊中心和省级专科会诊中心。网络核心医院超过40家,并汇集了全国著名专家3000余名,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300余名。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力量最强、管理最完善的医学互联网,具备网内互联、多向会诊的功能。


640 (1)_副本

▲ 成立于1999年的远程会诊中心(从左至右:时任信息科工程师王润、王黎明,时任信息科科长郑建芳)


       据当时在信息科任职工程师的马珂回忆:“2004年左右,时任信息科科长郑建芳安排我负责远程会诊中心。中心设在门诊五楼东侧,配备有安装windows系统的主机、高清扫描仪、投影仪、摄像头、全向麦克风等设备,采用同轴线缆方式联网。每次会诊流程是这样的,病人有会诊需求一般由主管医生向信息科提出申请,标识出希望连线的专家(会诊专家名单可在网上查询,也可点名预约)。然后我会把患者的检验结果和影像资料,通过扫描仪制作成电子文件格式,并在专用的远程医疗系统上为其登记、建档,并传输到北京总部中心。一般情况下在3天内,紧急情况下24小时内,北京方面会安排好会诊时间,届时连线两方按照约定时间进行远程会诊,时间在30分钟以内。其间,主管医生、患者本人或家属向对方专家进行咨询,而对方专家会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进一步观察随访或者转院治疗等给予会诊意见供参考。等会诊结束后,我会制作一份统计表用于存档。”


640 (2)_副本


       在河南省远程会诊中心运行期间,成功地为近百名危重疑难病人提供了远程会诊服务,收到较好的效果。在邀请到的专家中,许多是国内著名专科教授。例如: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教授;北京医科大学肾病内科谌贻璞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李瞬伟教授;北京301医院神经内科沈定国教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蒋米尔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著名尿毒症专家黎磊石教授等。

       在当时,省内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与国内一流大医院的差距还是存在的。而患者到外地就医时间长、花费大,且不一定能遇到适合的专家。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引进的这套远程会诊系统采用可视对讲方式,让医学专家与病人及其主治医师之间在屏幕上“面对面”交谈,讨论病情,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在尝试方便快捷的先进诊疗手段同时,各级医疗技术人员有幸能与国内顶级医学专家直接进行学术交流和接受技术指导,从而使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学术动态和进展;而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国内著名医学专家高水平的诊疗,从经济上和精力上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