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疗动态
首页>信息公开>医疗动态

女子被罕见疾病折磨20年 经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治疗后康复

发布时间:2017/7/13文字调整

近日,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迎来一位特殊的患者。据医生回忆,患者李女士(化名)容貌端庄秀丽,来的时候步态轻盈十分优雅,从外观看不出任何不适。可是当她卷起长长的裤腿,露出的左腿着实让血管外科的大夫们大吃一惊!这条腿和这位女士真是看起来非常的不协调!




据刘女士讲述,自己在20年前曾按“下肢静脉曲张”诊断接受过手术治疗,因为当时的医学认识和技术都比较落后,手术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益加重。由于对手术治疗的恐惧,虽然多年来仍时时关注相关信息,但却再也不敢轻易踏进医院大门。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女士了解到郑州大学五附院血管外科实力雄厚,王兵教授是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团队中丁语医生曾在国内知名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中心——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进修,了解该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且积累了大量的诊治经验;安乾、王颖医生作为血管外科优秀的青年医师代表,在腔内血管疾病的诊治和手术操作方面成绩斐然。或许这里就能治愈自己的疾病。


王兵教授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召集科内崔文军副主任、丁语、安乾、王颖等主治医师会诊、讨论,考虑刘女士得的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Parkers-Weber综合征,该病极易跟K-T综合征混淆。在拟定了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后,崔文军副主任跟患者和家属进行了详细说明。刘女士听后非常激动,她说:“这个病的名字我听都没听说过,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和治疗计划,我觉得你们非常专业,感觉自己来对地方了!找对人了!我信赖你们,怎么治,我听你们的,我全力配合!”


动脉造影结果证实了医生们的判断,确诊为Parkers-Weber综合征。手术过程中需要无水乙醇治疗,极易发生严重的心血管反应,但在手术麻醉科的强大技术保障下,平稳度过难关,手术顺利完成。





动脉造影证实左下肢确实存在动静脉瘘,证实为Parkers-Weber综合征



无水乙醇治疗,畸形血管团消失


术后一周左右,患者刘女士腿部已无肿胀和不适感,腿部外观明显改善,没有明显不良反应或并发症,顺利出院。临走前刘女士表示,尽管仍需要2到3次的治疗,但能取得目前的效果已经非常惊喜。她对未来的治疗充满了信心,更感到自己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科普: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Klippel-Trénaunay syndromeKTS)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疾病。临床以深部和(或)浅部静脉发育畸形,皮肤血管瘤(痣),骨骼和软组织过度生长等三联征为特征。少数病例可伴有肢体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和内脏器官的血管瘤,个别患者可并发动脉病变。1900年,法国医生Klippel和Trénaunay首先报道并列为一种独立疾病,命名为静脉曲张性骨肥大血管痣(Noerus Variguex Ostehypertraphigue),1907年,Parkers Weber又报道另一种下肢先天性疾病,除上述特有的三联征外,还存在先天性动静脉瘘,被称为Parkers Weber综合征(PWS)。限于当时的诊断水平,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KTS和PWS被认为是同一疾患,甚至称为Klippel-Trénaunay-Parkers Weber综合征。20世纪60年代以后,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各家的认识渐趋一致,确认KTS和PWS属2种不同性质的病变范畴,在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改变,以及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都截然不同。


来源:血管外科 丁语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