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被很多人认为是隐晦之事。然而根据世卫组织报道,自杀是15至19岁全球青少年的第3大死因。这样的情况下,了解预防自杀的科学方法,如何预防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就变的尤为重要。

学校要给学生提供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1.定期了解同学间是否有被欺辱、受暴力伤害、被恶意嘲笑、家庭关系不良、应对生活事件被动等相关情况;针对以上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以及对受影响的同学及时进行心理宣教。
2.尽量多观察学生日常表现和收集同学反馈、家长沟通、谈话初步了解学生的情况,一旦学生有一些过激的行为或者言语,及时求助于专业医疗人员。

3.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学生的必修课,训练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建立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教给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系统放松法、焦虑转移法、情感渲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将珍惜青春生命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根植学生头脑。
4.应在发生自杀事件的学生班级周围建立以学院、班主任 、班干部、寝室长 、心理委员为主要成员的五级安全预警联动机制,多在班级中设立自己的 “耳目”,一旦发现学生情绪或心理异常者,立即报告辅导员以及时排除障碍。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有利于成长的良好环境
争吵在家庭生活中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健康的家庭中,在争吵时他们很喜欢指责怪罪对方:“你就是这么懒/不负责任/不关心我……”。双方的争吵热度在这种相互攻击指责中不断加强,最后处于对关系破裂的恐惧,家庭又会通过多种方式终止争吵,表现为争吵成员崩溃、生病、甩头而走、转移话题、假装认错、或由其他家庭成员加入劝架、转移焦点等,这种争吵方式的最终结果是,引起争吵的具体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而争吵的双方却积累了许多的“恨”、“愤怒”。
健康家庭的成员在争吵中虽然也免不了指责怪罪,但会更多地表达“我感觉……”、“我想要/我希望……”。这是一种表达“我立场”的方式,通常发生在两个相互独立也相互尊重的人的沟通中,当一方直接表达“立场”时,彼此间是有界限的,对方才有机会表达他的立场。这种方式也意味着我对我自己的感觉和愿望负责,而非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对方身上,对方也才有机会对他的感觉和愿望负责。

尊重孩子的思想,不勉强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做孩子心灵上的朋友,真诚倾听孩子的心声。
如果孩子经常说“活着真没意思”、“干脆死了算了”,或出现逃学旷课、突然不回家,成天关在屋子里,或者出现失眠、躁动不安、情绪低落、无食欲、极度疲乏、体重下降、生理功能紊乱等,应尽早咨询专业精神卫生科医务人员。
很多人的自杀源于流言蜚语的侵害,很多负能量不断地溶解、侵蚀着受害者的思想精神,让他们厌世、消极、后退,最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其实每个有自杀倾向的人内心都渴望被理解、被关爱,对于身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来说,别人每一次善意的帮助,一个眼神,一句关爱,或许都能挽救一个破碎的心灵,对于身边的负能量,能正确做到抵制并遏正,为周身环境的风朗气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精神卫生科 马亚丽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