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时刻都存在着护理风险,它指的是在护理工作中因不安全因素所导致的患者死亡、伤残的可能性。心血管内科是出现护理风险的高发区域之一,因为心血管疾病的变化较快、病情常常较重,且导致发病的原因也较多,导致病情容易出现突变、多变的特点。本研究就心血管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及其策略作探讨,以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资料与方法
2011 年 10 月~2013 年 12 月收治出现护理风险患者 83 例,男 43 例,女 40 例,年龄 53~94 岁,平均(68.3 ± 5.3)岁,其中单一病种 26 例,并发为 2 种的病例 57 例。
方法:对 83 例出现护理风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历做分析总结,找出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针对风险的存在,提出有效的策略。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4.0 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P <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风险因素发生的患者中,护理人员因素所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 50 例(60.24%);因用药不合理所致的护理风险事件 13 例(15.66%);因设备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 10 例(12.05%);患者与家属因素 9 例(10.84%),见表 1。
表 1 为护理风险发生因素及比例
讨论
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护理人员因素
A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较低以及风险意识往往较为薄弱,护理人员无法充分意识到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容易在无意中侵犯了患者或者家属的权益。护理工作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护理服务态度较为生硬或冷漠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护理工作的风险。
B 业务水平不足:低年资的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业务水平不足,无法熟练、准确地对各类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急救操作,或者无法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识别以及正确的处理,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从而引起护患之间的纠纷。
C 缺乏沟通技巧:护理人员无法与患者及其家属取得良好沟通,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或者告知不到位,与患者交流时不注意语言技巧的应用,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时过于简单等,均可能引起患者的误解、反感等,十分容易引起护患纠纷。
D 护理人员身心耗竭综合征:心血管内科护理有着很高的风险,护理人员由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可能发生极度感情枯竭以及身心疲惫等综合征,可导致其对护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厌倦感,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则表现为服务态度差、责任心不足而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也是引起护患纠纷的因素。
(2)患者及其家属因素
A 行为因素:部分患者未能严格遵守科室的相关规章制度、不严格遵医嘱等。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都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而部分患者不遵医嘱而擅自下床,可能引起心脏骤停等;往往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医疗效果有着很高的期望值,一旦病情恶化,往往将责任归咎于护理人员。
B 生理及病情因素:心血管疾病多在夜间突发,不确定因素较多。此外,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这类患者往往反应迟钝,更容易引起意外事件的发生。
(3)药物与医疗器械因素
临床用药及医疗器械自身也具有客观安全性,随着现在不断有新的药品、新的医疗器械在临床中的应用,临床治疗水平获得了大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及风险。
(4)其他因素
医院环境较为特殊,各类基础设施不健全,如卫生间、走道、病床等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可能发生跌倒等。若医疗器械及药物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医疗设施及各类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或性能不良等,均可增加护理风险。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或者未严格执行、医疗费用不合理均是潜在护理风险。
2. 护理风险防控对策
(1)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医院需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相关管理培训及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其职业道德、沟通技巧、礼仪等的教育和培训,灌输人性化护理的思想,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
(2)重视对护理人员的身心调节:应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通过不同的形式向社会宣传临床护理工作,以取得社会的理解以及支持,从而激发护理人员的价值感,提高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调整护理人员的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3)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要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宣传栏、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让患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其对各项医护措施的依从性。
(4)加强药物以及器械管理:各项药物及器械均需要随时齐备且性能完善。加强护理人员对于新药物、新器械的应用、操作方法的学习,使其能够充分掌握新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充分理解新药物说明书,并能够准确掌握药物的用法、使用剂量等,以免出现医疗事故。
(5)加强医院管理:完善病区的防滑及防跌倒等设施,做好细节上的护理,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