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学科普
首页>信息公开>医学科普

骨科术后,为什么护士总爱让勾脚抬腿?

发布时间:2025/11/6文字调整

“护士,我刚做完手术,疼还来不及,怎么又让我勾脚抬腿?”

“医生,我躺着休息不是恢复得更快吗?”

“这个动作这么简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在骨科病房里,“勾脚”“抬腿”指令出现的频率,堪比每天的问候语。这个看似简单、甚至有些枯燥的动作,远非您想的那么简单,它实则蕴含着骨科术后康复的“黄金密码”,背后维系着的,是患者术后康复的成败,甚至关乎生命。


一、生死瞬间:一个被“勾脚”拉回来的生命

骨科科室曾收治一位因车祸导致多处骨折的王伯伯。术后,他因疼痛不愿活动,对护士叮嘱的“勾脚”“抬腿”也是敷衍了事。一天夜里,他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大口喘气,脸色瞬间变得青紫。

是肺栓塞! 医护人员立刻展开了紧急抢救。万幸,因为发现及时,王伯伯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事后,主治医生查房时,语气沉重而严肃地对所有患者说:“你们不要小看护士让你们做的勾脚抬腿,那是在给你们的下肢血管做‘大扫除’,防止垃圾(血栓)堵塞,是在保命!”

当患者因手术或创伤长期卧床时,下肢血液流速会变慢,就像河水流速慢了,泥沙就容易沉积一样。血液中的凝血物质也可能沉积下来,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这个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循环,可能堵塞在肺动脉里,造成肺栓塞,这是一种起病急、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

而“勾脚”(踝泵运动),是这个过程中最简单、最有效的“血液泵”。通过脚尖的交替绷紧和放松,小腿后侧的肌肉(腓肠肌)会有力地收缩和舒张,像泵一样,不断挤压深部静脉,迫使血液向上回流,从而极大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640_副本


A.背伸、跖屈动作(箭头所示为背伸方向、跖屈方向)


640 (1)_副本


B.环绕动作(箭头所示为踝关节旋转方向)

(踝泵运动:踝关节背伸 3~5 s,跖屈 3~5 s,360°环绕,完成一组需7~11 s;运动频率:约10组/min,每次 3~5 min,每日 10~15 次。排除禁忌证:心衰、近端静脉血栓、胫腓骨远端骨折等)


二、“肌肉保卫战”:为什么我的腿瘦了?

年轻的李女士做了腰椎手术后,严格按照医嘱平躺,但心里总怕“动一下会把伤口崩开”或者“把内置物弄掉”,所以除了勾脚,她坚决不抬腿。一周后,她惊恐地发现,自己原本结实的大腿肌肉变得松弛,腿围明显减小,尝试抬腿时也颤颤巍巍,使不上劲。

李女士遇到的情况,叫做“废用性肌萎缩”。肌肉是非常“现实”的组织,你不用它,它就会认为你不再需要它,于是开始“裁员”——肌肉纤维会快速流失。

而“抬腿”(直腿抬高)这个动作,正是对抗大腿肌肉萎缩的“特效药”。它通过主动收缩大腿前侧的大肌群,向身体传递 “这条腿还需要工作,请保留肌肉!”的强烈信号。它能有效维持肌肉的力量,为日后下地行走、恢复功能储备宝贵的“本钱”。一个强有力的肌肉支撑,还能像天然的“护腰”和“护膝”一样,稳定关节,保护手术部位。


640 (2)_副本


B.股四头肌屈髋直腿抬高训练(箭头所示为足部向上抬起动作)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平卧位,膝关节伸直,屈髋(下肢悬空,足跟离床 10~20 cm),停顿5~10 s,再放平下肢5~10 s,循环进行。)


三、被忽略的“润滑剂”:预防关节僵硬

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上肢骨折的患者,虽然伤的是手,但护士也会指导患者活动肩关节和手指。对于下肢手术的患者,“勾脚”“抬腿”是同时活动踝、膝、髋三个关节的复合动作。

长期不活动的关节,会像生锈的门轴一样,变得僵硬、活动受限。关节囊会产生粘连,关节滑液分泌减少。早期、规律地进行勾脚抬腿,等于在给关节做“内部润滑”,维持其正常的活动范围,为后续更复杂的康复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腿治好了,关节却僵了”的尴尬局面。

其实,“勾脚”“抬腿”动作不只是适用于患者,它不仅仅是病人的康复操,对于正常人的血管健康、肌肉力量、关节稳定同样有益。

康复之路,漫长而辛苦,但每一步都算数,而“勾脚”“抬腿”,正是这条路上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骨科二病区/骨科三病区 史玉娟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