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院新闻
首页>信息公开>医院新闻

功勋医生——记郑州大学五附院消化内科三病区张淑凤主任

发布时间:2019/9/24文字调整

在庆祝建国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在共和国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分忧的功勋医生之一,郑州大学五附院消化内三科张淑凤主任。

 

 

张淑凤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医生。198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198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工作。1988年,调动到当时的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从此和这个火车上拉来的城市结下不解之缘,用一名医生的责任和担当护佑着中原大地。

 

 

立足临床为大众

1988年进入郑州铁路中心医院以后,张淑凤就在感染科工作,当时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感染肝炎的患者很多,“肝炎”被称之为国病,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

 

张淑凤立足临床,对病毒性肝炎,尤其乙肝、丙肝的重症肝炎、肝硬化的诊治、预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开辟了慢性乙肝、丙肝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抗纤维化、肝硬化治疗;1996年6月,她带着很多临床疑问到解放军302医院进修,一年后,她学成归来,把所学知识很快转化成临床效果,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如何阻断肝炎的蔓延,一直是张淑凤努力的方向。乙肝的母婴传播是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在妊娠、分娩、产后母婴密切接触及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者新生儿,引起婴儿HBV感染的过程,临床中非常多见。张淑凤为了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和妇产科密切合作,从孕妇筛查、评估、分娩方式、服药流程到新生儿免疫,进行一系列的有效干预性治疗,在阻断肝炎的母婴传播临床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此项技术现在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有效遏制了肝炎的传播。

 

 

在临床中,张淑凤发现肝病患者腹水一旦形成,容易引发腹胀、腹腔感染,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传统的放腹水疗法会导致白蛋白大量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腹水产生增多,形成恶性循环,病情加重。经过不断探索,张淑凤通过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开展肝病患者自身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各种顽固性腹水技术,滤去患者多余的腹水、部分电解质、内毒素等,将对人体有用的白蛋白、巨噬细胞、补体等物质浓缩,并根据临床需要回输腹腔或静脉,此项技术适应症广、不良反应小、治疗效果显著,填补郑州铁路局空白,获郑州铁路局科技进步奖。

 

 

危难之际显身手

2003年春天,SARS的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席卷全国。从第一例非典病例在广东确诊以来,死亡病例在不断增加。蔓延的疫情和与日俱增的感染病例每天都通过新闻冲撞着张淑凤的神经,怎么办?作为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淑凤深知疫情的凶险;郑州又是全国铁路枢纽,每天都有大量发热旅客留观,张淑凤和她的团队,瞬间成为直面最凶险疫情的白衣战士。

 

 

每天面对汹涌而来的旅客群,张淑凤没日没夜的督察发热病人就诊流程、导医情况、发热病人通道、门诊设施、登记情况,并对留观室医务人员穿脱隔离衣流程进行了重点强调,对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指出并提出了整改意见。作为郑州铁路局的防非典专家,她还要到郑州铁路局所属单位、院校、工厂检查指导非典的防疫情况;河南省启动防疫机制以后,张淑凤以丰富的流行病学知识被河南省卫生厅任命为专家组成员。

 

 

 

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她肩负铁道部、河南省、郑州铁路局、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的非典专家使命,忙得不可开交;她深知,此时此刻,她就是阻挡疫情的将军,身后是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松懈。在疫情蔓延期间,哪里有疑似病人,她就会出现在哪里;河南省第一例非典病例,就是张淑凤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马希涛在襄县共同确诊的。

 

 

 

2003年4月18日,北京已经确诊非典患者339例、疑似病人402例。至4月29日,北京市的非典病例激增至2705人,其中确诊病例1347人,疑似病例1358人,66人因患非典身亡。首都有难,北京告急!4月30日,各大军区抽调的339名白衣勇士进驻小汤山医院,开始与SARS恶魔展开殊死搏斗!全国气氛一片焦灼!

 

 

 

此时此刻,谁都知道SARS病毒是多么的凶险,在小汤山陷入胶着的时候,张淑凤凭着一名流行性疾病专家的高度责任,自告奋勇、义无反顾的向铁道部领导提出申请,要求亲赴疫区,支援小汤山!她的申请很快得到国家卫生部的批准,紧急抽调到北京,封闭培训,备战小汤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时赴京,何其悲壮!张淑凤无暇顾及只有九岁的女儿,以身许国,慨然赴京!在备战小汤山的日子里,她随时准备走上最凶险的第一线。在此期间,她火线入党,完成多年的夙愿,成为一名随时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

 

 

随着疫情的蔓延,张淑凤和铁道部专家组被卫生部紧急派遣到内蒙古,督导检查非典防治工作;足迹踏遍内蒙古的山山水水,为遏制SARS疫情的蔓延奔波在第一线。

 

 

 

非典疫情缓解后,鉴于张淑凤的突出贡献,中华铁路总工会授予她“火车头”奖章,荣获郑州铁路局“劳动模范”称号。

 

 

 

一个时期以来,河南有些地区由于卖血造成艾滋病泛滥,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张淑凤2004年被河南省卫生厅聘为艾滋病救治专家组成员,她再次肩负使命,亲涉病区;在后来的多年里,她每月都要到这些地区检查督导防治情况,为河南省艾滋病师资培训班讲座数十次,并参与制订有关政策,为艾滋病的防治不遗余力的忘我工作。

 

 

近年来,张淑凤作为河南省流行性疾病专家组成员,经历了非典、艾滋病、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的防治工作,为河南省流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勇立潮头作表率

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原来的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也华丽转身,成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随着国家对流行性疾病的有力控制,传染性疾病越来越少,张淑凤的学科方向也在发生重大调整。2005年以来,她由感染性疾病科转型为消化内科,在新的领域辛勤耕耘。

 

 

对于张淑凤主任来说,所有的学科都是相通的。她认为时代的进步,患者群体也在发生悄然变化,原来的感染性疾病已经很少,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营养性疾病相对增多,尤其是由于肥胖和运动量的减少,造成的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在不同的社会族群中急剧增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给她的临床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张淑凤主任在大健康的理念下,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就脂肪肝与众多相关代谢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临床研究,取得很多科研成果和临床检验。

 

 

 

为了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她建立了重度脂肪肝患者微信群,为他们提供科学、全面的生活指导,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取得临床以外的社会效果。

 

在学科建设方面,她始终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她说:“我如果在学术上落后了,就没有资格领导这些学科知识非常活跃的年轻医师们。”

 

 

 

2018年,她以55岁的“高龄”,参加了河南省卫生科技英才海外研修工程,顺利通过考核答辩,到美国加州大学访学,主要学习代谢综合症、脂肪肝的管理。

 

 

 

近年来,她开展FibroScan脂肪肝无创检测,累计4000余例;收集大量病例及资料、部分病理标本;已开展脂肪肝及代谢综合征的减重及营养管理,多学科联合,探索系统、科学,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考核标准,信息化模式;在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脂肪肝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张淑凤主任申报《脂肪肝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管理的研讨会》继续教育项目;已申报河南省科技厅《建立NAFLD及MetS的综合管理中心》。

 

 

 

今年以来,她在临床上开展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肝衰竭、血浆去脂治疗高脂血症、重症胰腺炎等新业务,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申报干细胞治疗项目,佳绩可期。

 

 

为了向社会推广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减少肥胖、脂肪肝、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她积极参加河南省卫健委组织的“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科普走基层活动,把健康的生活理念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促进全社会健康理念的改变。

 

 

 

如今,张淑凤主任已经走过三十三年白衣生涯,回看来时路,千山草色青,一路走来,一路辉煌;张淑凤主任始终引领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带领团队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她精心打造的技术团队,形成了大专科、小专业、各有专长、综合提高的人才梯队,在肝病研究、内镜治疗、慢性病管理和营养代谢领域进行着不断拓展,为河南人民的健康努力拼搏。

 

 

 

来源: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 消化内科三病区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