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间里,他们都盯着显微镜下的方寸之地,在看似抽象的图案中探寻疾病的本质,经他们签字的报告单,决定了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处置方案,他们默默无闻的坚守在岗位上,被誉为“生命的法官”“医生中的福尔摩斯”。 他们是疾病,尤其是肿瘤疾病的最终诊断者,是临床医生最好的咨询者和合作者。然而多数人不知道,这一切的背后依靠的是他们经年累月的积淀。要培养一名成熟的病理医生很不容易,从毕业到独当一面至少要10年。

▲ 郑州大学五附院病理科
除了规范化的专门培养、外出学习和交流,病理医生的继续教育和能力培养需要贯穿在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学习和提高。为夯实诊断功底,提高诊断水平,从2018年起,郑州大学五附院病理科加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空中网络课堂,每周两次课,周一进行专题阅片,周三进行文献学习,学习来自影响力最大的美国外科病理学和现代病理学杂志的最新论文。通过这样的平台,了解国内外新动态,最新诊疗变化,借鉴先进经验,与国内外搭建病理交流桥梁。


病理诊断是个“金标准”,直接影响到医院临床各科室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无论检查仪器多精密、手段多先进,病理医生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一个医院的病理科水平决定了一个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病理切片分为常规的石蜡切片和冷冻切片。常规的石蜡切片要经过取材、组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冷冻、切片、染色等10个步骤约40道工序。作为指引外科手术的术中冷冻切片则需要30分钟出具病理诊断报告。时间短,诊断快,结果又要精准,其中风险高、责任大可想而知。术中冷冻诊断是体现病理科诊断水平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病理医生最有挑战的工作,这考验了病理医生能否在紧急之下做出精准病理诊断的能力。病理医生深知肩负责任重大,因此,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和完善自己,即使如此,世界各国的术中病理诊断准确率也仅有95%左右,最终诊断还必须借助常规切片、免疫组化或者分子病理学检测。



为了不辱 “金标准”的荣誉之称,病理医生应站得高、看得远,方能走的远,因此,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仍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开阔眼界,积极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前沿病理知识与技术,用新理论、新技术武装自己,为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保驾护航,为更好地服务临床、服务患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孔祥光:全国知名病理学专家、郑州大学五附院原病理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中华医学会河南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病理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务。首创“小针头穿刺细胞学诊断”,已成为早期诊断肿瘤的方便,安全、经济,准确的方法之一。该诊断方法为防癌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累计已为10万余名患者进行穿刺和诊断,享誉省内外。
郑州大学五附院病理科是医院重点科室之一。自成立以来,在孔祥光及历届主任的带领下,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现有工作人员14名,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7人、研究生6人。科室配有蔡司多头显微成像设备、快速冰冻切片机、全自动免疫组化机,分子病理实验室等,能开展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分子病理学基因检查等项目。每年接受院外疑难病理会诊近千例,多次荣获全省病理技能大赛荣誉,为推动河南省病理诊断,特别是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病理科 王旭东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