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医学名词,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它就像是身体上的一个“漏洞”,让原本不该突出的组织或器官“溜”了出来。
那么,疝究竟是什么?
它有哪些类型和症状?
又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和预防疝呢?
一、疝的定义与分类
疝,俗称“疝气”,是指体内的某个脏器或组织通过身体某个薄弱点或孔隙,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进入另一个部位的现象。这个“漏洞”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疝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如腹股沟、脐部、切口处等,其中腹股沟疝最为常见。
疝可以分为几种常见类型:
腹股沟疝:最常见,通常出现在腹股沟区域。男性比女性多见。男性右侧多见,可能导致肠管进入阴囊。
股疝:出现在股骨上方的股沟区域,女性更容易患此类疝。
脐疝:发生在肚脐部位,通常在婴儿中较为常见,但成人,尤其是怀孕或腹部肥胖者也可能发生脐疝。
切口疝:通常发生在腹部手术后的切口部位,由于手术部位的疤痕处组织薄弱,导致内部器官突出。
膈疝:发生在膈肌处,导致腹部的器官如胃或肠突出到胸腔中,如食道裂孔疝。
其它罕见的如斯皮格耳氏疝(Spigelian hernia),又称半月线疝,发生在腹壁的斯皮格耳线,通常较为隐匿,易被忽视。
二、疝的症状
腹股沟疝的主要症状是在腹股沟区域出现一个可复性的包块,伴有局部的坠胀感、不适或胀痛。包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搬重物时明显,可能下垂至阴唇或阴囊。通常在平卧或休息时,包块可自行回纳到腹腔内并消失。
腹股沟疝根据包块的发展阶段分为四种类型:
易复性疝:包块在站立、用力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按压后可回纳。
难复性疝:包块脱出后难以回纳,但一般不伴有严重的疼痛。
嵌顿疝:包块无法回纳,伴有疼痛,有时伴有腹胀、恶心等肠梗阻症状。
绞窄性疝:这是疝最危险的阶段,若脱出的肠管发生嵌顿,可能导致肠管坏死,需紧急手术治疗。
尤其是嵌顿疝和绞窄性疝,十分关键,因为这两种类型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三、疝的发病原因
疝的形成通常与腹壁薄弱组织的存在以及腹内压力的增加有关。
腹壁强度减弱:是疝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先天性发育不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或感染等原因导致。
腹内压力增高:是疝形成的关键因素。慢性咳嗽、便秘、妊娠、腹水等都可能增加腹内压力,进而促进疝的发生。
四、疝的治疗方式
疝不会自行愈合,若不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方案因患者情况而异。
保守治疗: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使用疝带施加外部压力,暂时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治疝。
手术治疗:是治疗疝的主要方式,分为传统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以及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已成为疝治疗的首选。
如果疝发生绞窄,
必须立即进行急诊手术!
五、疝的预防建议
虽然疝的发生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其风险:
避免过度用力:避免过度用力:搬重物时应注意正确姿势,避免用力过猛。提重物时应弯膝下蹲,而非弯腰。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是增加腹内压力的重要因素,应通过摄入足够的高纤维食物和充足水分保持良好的肠道功能。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部压力,是导致疝的重要风险因素,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减轻腹壁负担。
加强锻炼:适度的核心肌群训练有助于增强腹壁的力量,降低疝发生的风险,避免过度负重训练导致腹壁损伤。
戒烟:长期吸烟会导致慢性咳嗽,增加腹内压力,从而诱发疝发生。
疝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虽然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其带来的不适和潜在的并发症不容忽视。通过了解疝的症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我们可以更早发现,及时治疗,降低其对生活的影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能够有效预防疝的发生和发展。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胃肠甲状腺外科 闫军浩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