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提到的这些都是孤独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刻板行为,而且更糟糕的是,只要违背了孩子的意愿,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重复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目前刻板行为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治疗仍以行为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为主要治疗手段。
1什么是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是一种重复的、固定的、无明确意义的某种行为。通常,这种行为被打断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冲突。按照刻板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刻板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1.刻板动作
比如反复甩手、反复玩手指、反复摇晃身体、打头自伤等肢体动作的刻板。此类刻板行为最为简单。
2.刻板思维
比如,积木必须搭成一条线,数数必须从1到10不能从中打断,讲故事只讲同一个,必须沿着同一路径回家等;游戏玩熟练之后,拒绝更改任何规则。此类刻板行为具有一定的思维秩序性。
3.刻板语言
简单的如重复同样一句话(有自言自语的性质),唱同一首歌;复杂的如只能表达打开,什么都是打开,拿起苹果叫打开,画画也叫打开。此类刻板行为表现为不能灵活运用语言,句子组织能力弱。
4.感觉敏感或感觉缺乏
对声音、触觉、味道、视觉或嗅觉刺激的过度反应或欠缺反应。
2产生刻板行为的原因
目前刻板行为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刻板行为的产生有多种理论解释,包括:
感觉处理异常:孤独症儿童可能会因为处理感觉输入的方式不同而展现出刻板行为,以调节过度或不足的感觉刺激。
自我刺激:这些行为可能是自我安抚的方式,帮助他们应对过度的压力或不确定的社交环境。
控制环境:通过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可能在试图对周围环境施加控制,以降低不确定性和焦虑。
沟通障碍:某些刻板行为可能是因为语言沟通的挑战,通过行为来表达需要或情感。
3如何干预刻板行为
(一)行为干预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目标行为;
2.收集与行为相关的信息如:前提事件、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
3.对刻板行为的功能进行评估;
4.选择具体的干预策略。
(二)干预策略
1.时刻有事做。
2.考虑安全,防患于未然。
3.转变注意,提供合适替代行为。
4.长期干预:泛化。
包含:场合的泛化、地点的泛化、人物的泛化、反应的泛化、物品的泛化。
5.合理引导,并非逢“刻”必改。
刻板行为有其明显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其干预策略选择的特殊性。从积极行为支持的理念来看,当个体的行为对自身或他人不产生实质性的危害,不对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时候,可以允许该行为的存在。
刻板行为是否需要加以矫正,取决于其对于儿童本身的意义,康复的目的并非是要完全消除或矫正所有的刻板行为。有些刻板行为,是无需改变的,比如,有些小朋友喜欢把鞋子和衣服分门别类放到衣柜里,这是相当好的习惯。如果善用一些刻板行为,也是可以发展出有意义的能力的。
图片:以上网络图片如若涉及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来源:儿童康复科 杨健全
党委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