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上午,郑州大学五附院原病理科主任、著名病理学专家孔祥光教授的家中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他们与孔老既是同行、也是熟人。《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全国寻访团来到郑州、来到孔老的家中,寻访团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一行,代表中国病理界的同仁探望孔老,向他颁发题有:“芥子纳须弥 显微世流芳”的纪念奖牌,以表彰孔老为病理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不凡成就。
孔祥光教授的儿子、河南省病理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孔令非教授,郑州大学五附院副院长杨怀玉以及郑州大学五附院病理科、科教科、退管科、宣传科的负责人陪同寻访团探望。孔令非教授代表河南病理界对寻访团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此次全国寻访的重要意义:此次全国寻访活动叫“中国病理人的足迹”,郑州是其中的一站。活动是由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发起,四大学会病理分会的专家全国走访来看望老一辈的病理专家,感谢他们的奉献,传承他们的精神,记录中国病理学发展的历史、探寻中国病理人的足迹是活动的主题。郑州大学五附院副院长杨怀玉发表感言,通过回忆孔老在工作中的敬业态度、认真精神,表达了对孔祥光老主任的敬佩之情。

杨怀玉副院长(左),孔令非教授(右)
丁彦青教授、丁华野教授在向孔老赠送了鲜花和纪念奖牌后,与孔老,孔老的夫人、也是从事病理工作的郑晓芙老人,孔令非教授团团围坐,促膝谈心。
丁华野教授讲到:“我们这个活动主要是感恩,感谢全国的病理老专家对中国病理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另外就是传承,通过我们的走访和记录,不仅是我们这一代要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激励下一代从事病理专业的年轻人向老专家学习。中国临床病理一百年,发展需要一种精神,第一就是要感恩,有感恩才能传承,传承才能发展。” 丁彦青教授说:“受四大学会的委托,我们走遍全国,寻访老一辈病理专家,目的是想把老专家的事迹宣扬、记录,通过感恩和传承,进一步将老专家在病理上所做出的成绩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准备在今年把全国八十岁以上的老前辈都拜访一下。孔老德高望重、技术精湛,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特别是在‘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孔祥光教授一家三口都从事病理工作,这样的‘病理之家’在全国也不多见,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学习!”

丁彦青教授(左),丁华野教授(右)

“病理之家”
已经83岁高龄的孔祥光教授因年龄大、听力下降,依靠纸笔进行交流。面对来访者,他频频合掌致意,一再谦虚地表示:“感谢组织,感谢医师协会,我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何德何能受此荣誉。”他虚怀若谷的精神,让在场者肃然起敬。
“前辈大德,祖懿祥光;秋兰为佩,后代敬仰。”这是郑州大学五附院院赋中的一句话。百年风雨兼程,记载着医院无数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专家学者,孔祥光教授与“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原妇产科主任胡佩兰,著名护理学专家、原副院长梅祖懿等前辈大德一起,用自己毕生的心血诠释了为民服务、大医精诚的医者情怀,也为医院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行动的标杆!

全国著名病理学专家孔祥光
1933年2月出生,河南开封人。1956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分配到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长期从事临床病理工作。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原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原病理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著名病理学专家。历任中华医学会河南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细胞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病理协会顾问、郑州铁路局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医学口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在省内外、路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为推动我省病理诊断,特别是“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做出了突出贡献。该诊断方法享誉省内外,已成为早期诊断肿瘤方便、安全、经济、准确的方法之一,为防癌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医院病理科在孔祥光主任的带领下发展壮大,以其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在省内外医疗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病理科的诊断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心目中最后定论的象征。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