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穿大衣御寒,我们穿短袖却汗流浃背。”这句话,是身穿防护服医务人员真实写照。密闭的防护服阻隔了病毒,也把人围得密不透风。他们也是家中父母的心肝宝贝,但只为帮助更多患者,甘愿奋战在最前线。
大河健康报记者独家采访河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胡绍月、张天恒两名年轻护士,一起看看他们的战“疫”历程吧!

有一股气,就能撑到最后
胡绍月是一位身高不到1米60的26岁女孩。
她说,虽然每天身体都很疲惫,但一进入隔离病房,就忙得什么都忘了。“自己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就是一股气支撑到最后,不敢停下来休息,怕一停下来就没意志再站起来了。”当然,也根本没有休息时间。
在得知医院要向武汉派遣援助医疗队时,张天恒第一时间报了名。“我一个大男人,我不去谁去!”在武汉,他养成了写作的习惯。“每天我都在学习着和努力着,只为让众多患者能早日走出病房,走出疾患!加油兄弟姐妹们!”这是他上完夜班后写下的。那天处理完病号,张天恒累得吃不下喝不下,脱下防护服直接在休息室椅子上睡着了。“我都这么累,哪些身材瘦小的女孩子们肯定更难。”
每天值完班,坐上返回酒店班车那一刻,是胡绍月最轻松的时候,她这时想的只有回去好好睡个觉。“车上鸦雀无声,很多人都直接睡着了。抓紧养精蓄锐,明天才能更好地工作!”
“小姑娘,谢谢你”
胡绍月驻扎的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古田院区二病区,有一位78岁的老年患者。老人不仅罹患新冠肺炎,还合并帕金森等多种疾病。他牙齿早就掉光了,只能喝流食。老人没有亲人陪伴,情绪一直很低落,常躺在病床上一声不吭。一次胡绍月在给老人换输液瓶时,发现他床单上有不少大便。
“爷爷,你为啥不按床头的铃叫我呢?”胡绍月心里很难过,鼻子酸酸的。经过老人又比划又解释才明白,他当时便意急,没来得及坐到床边坐便器上就控制不住了。
胡绍月赶紧招呼人给老人换了床单,专门说:“下次有需求,你可一定得叫我啊!”
“小……小姑娘,谢……谢你!”老人闷气症状很严重,几乎是硬撑着说了这句话。
——河南援鄂医疗队队员
郑州大学五附院 呼吸内科(RICU)
护师 胡绍月 记于前线

尿不湿成了“标配”
张天恒和胡绍月,都来自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
张天恒印象最深刻的,是刚到武汉第一个大夜班。“值班只有短短几小时,却是我工作4年多以来最难熬的一夜。”那天半夜11点30分,他在队友的帮助下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防护镜,还加戴了多层手套。
“刚一穿好,我就出现了轻微的呼吸困难,刚过10分钟,防护镜上就出现了雾气和水珠,身上也开始大量出汗。”平常出汗擦掉就行了,但身穿防护服的他们根本没有擦汗机会,只能多晃几次头,把镜片上的水珠摇下来。
“只要穿上防护服,就必须等当天工作结束再换下来”。胡绍月说,防护服穿脱程序很复杂,经过20~30分钟才能穿着完成,随后由专人检查,确保没有任何皮肤暴露才能进隔离病房。为减少闷热感,医护人员们早就穿上了夏天的短袖。但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里面的衣服仍然是湿透的。
“一穿上防护服,就绝对不能喝水、吃东西和上厕所了。”上述行为,都会导致防护服密闭性被破坏,一旦封闭破坏,这件防护服就要报废换新。在防护物资紧张的当下,这样浪费是不可能的。
尿不湿,成了很多值班人员的“标配”。尤其是上夜班(值班12小时)的医护人员,基本都要垫上一片尿不湿。
——河南援鄂医疗队队员
郑州大学五附院 呼吸内科(RICU)
护士 张天恒 记于前线
为这些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们点赞!他们正在最危险的地方履行当初许下的誓言!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他们就是伟大的英雄!愿疫情早日结束,国泰民安,等着你们平安归来!
来源:大河健康报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