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康复,她从"不敢抬肩"到重展笑颜
"大夫,我前段时间肩膀还不疼,这几天越来越痛,现在胳膊都抬不高了,不会是肩膀掉了吧?"脑卒中四周后的雷女士焦虑不已。



经系统评估,完善相关检查,康复医学科团队锁定原因,通过聚焦超声波治疗+良肢位管理+手法治疗,指导科学的肩部训练,在三周后她的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至150°,疼痛基本消失。

肩痛之谜:脑卒中后为何"举肩维艰"?
脑卒中的肩痛原因复杂,目前尚存争论,常见诱因需警惕:
肩关节半脱位(患侧肌肉无力致关节错位)
肩手综合征(手部肿胀+肩痛+活动受限"三联征")
中枢性疼痛(大脑损伤引发的异常痛觉)
继发性冻结肩(长期制动导致的关节粘连)
特别提醒:无论何种类型肩痛,及时就医评估是关键!盲目热敷、暴力按摩可能加重损伤。
肩部锻炼的小提示:科学康复见成效
避开不科学的肩部训练方法。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尽量记住肩部的康复训练要“轻柔缓慢,循序渐进”,不管是被动的活动还是主动的活动,动作轻一点,速度慢一点,活动的角度和强度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做到最大,做到这些就能很大程度避免肩痛发生的可能了。
学会正确的体位转移方法。脑卒中的患者总会有需要转移体位的一些情况出现,为了防止损伤肩部,务必记得,患侧的肢体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在早期,患侧肢体肌张力低下,没有力量,对痛觉的判断也没恢复好。不能像正常的肢体那样受力,所以转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大力拉拽患侧胳膊,协助坐或站起来的时候不能架着患侧肩膀,也不可以架着患侧肩膀来帮助患者走路。总之就是,患侧的肩膀要避免过度受力。
杜绝错误的治疗理念。关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目前是有大量先进和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的,但是并没有“强度越大越好,力度越重越好,越疼越好”这样的理念,所以,在治疗中,强度要适量,不宜引起明显的疼痛。
学会正确摆放体位及日常照料。脑卒中患者的卧、坐、站、行都需要对患侧肢体进行正确的摆放和姿势维持,目的是减少一些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更好的恢复,为了避免不良的姿势和体位造成对肩部的损伤,从而引发肩部的疼痛,需要做好肩部的体位摆放和姿势管理。坐、立位时应该避免长时间的患侧上肢下坠。坐轮椅时可以用大一点的枕头置于轮椅的扶手上把患侧的上肢垫起来。坐凳子及站立时,短时间的话可以用健侧手拖住患侧的肘部,时间长时就用专用肩托保护起来。卧位和翻身时要注意患侧上肢避免受压和受拉,也要防止患侧上肢下坠到床边。不管是患侧卧位还是健侧卧位都需要肩前伸,避免肩胛骨后缩。穿脱衣服的过程要学会正确的方法,注意避免肩部活动范围过大或受力过大。
来源:康复医学科 秦国斌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