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王阿姨做完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良好,却在首次下床时突发头晕目眩、眼前发黑,险些摔倒!经检查,原来是体位性低血压在作怪。
这种“起床晕”在术后患者中并不少见,据统计,体位性低血压在人群有6.9%的发生率,且发病率可随着年龄增大升高至18.5%。有报道称,住院患者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高达 64%。研究显示,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达38%,且70%发生在术后首次离床活动时。
一、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姿势改变太快(如从躺→坐→站),血压“没跟上节奏”,导致大脑短暂缺血缺氧,引发头晕、黑朦甚至晕厥。
医学定义:
卧位转为立位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
伴随头晕、心慌、恶心、面色苍白等低灌注症状
高危人群:
术后患者(尤其骨科、长期卧床者)
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飙升至18.5%)
服用降压药、利尿剂等药物者
二、术后为何更易中招?
1血容量不足:术后禁食、出血或脱水导致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2血管弹性差:长期卧床致下肢静脉回流减少,突然站立时血液“淤积”在下肢
3药物影响:止痛药、降压药可能加剧血压波动
三、这些症状要警惕!
眼前发黑、头晕目眩(最常见!)
心慌、恶心、四肢发冷
严重时晕厥摔倒,导致骨折、伤口撕裂等二次伤害
高发场景:
早晨起床、久坐如厕后、蹲下突然站起、术后首次离床
四、防晕防摔!记住“3个30秒”
起床先躺30秒;慢慢坐起双腿垂于床沿等30秒;脚踩地扶物再等30秒。如在蹲位,一定要双手有支撑物,并靠墙站立。一旦出现头晕目眩,应立即躺下或坐下。
术后特别提醒:
卧床时多做踝泵运动(勾脚-绷脚循环)
少量多次补水,避免血容量骤降
起床前穿弹力袜,帮助血液回流
五、突发头晕如何自救?
1. 停止活动,缓慢蹲下或坐下、躺下(优先选择靠墙位置)
2. 抬高双腿过心脏,促进血液回流大脑
3. 双手按压腹部,深呼吸放松
4. 症状缓解后,联系医护人员评估
禁忌行为
强行行走或独自站立
快速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
忽视症状,认为“缓一缓就好”
温馨提示
术后首次下床务必“慢”字当头!若反复出现“起床晕”,需排查贫血、心律失常等潜在疾病。转发提醒家中术后老人,防摔就是防悲剧!
来源:骨科二病区/骨科三病区 史玉娟 李承锦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