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抗震救灾纪实
本报记者 闫良生 通讯员郭芹 王晓辉 王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8.0级特大地震突袭汶川,噩耗瞬时传遍中国。灾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举国上下迅即响起与地震灾害抗争的号叫。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在耳边响起,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感人画面在眼前涌现。
作为一家有着90多年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是一家现代化的三级甲等医院,前身是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素有铁的纪律和钢铁般的意志,曾经多次承担重大灾害险情的救援工作。这次也不例外,他们以无私无畏、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铁路半军事化医院政令畅通、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迅速投身到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去,用爱唱响了一曲白衣天使的奉献之歌。
时间篇
争分夺秒的时间表
在郑大五附院紧张有序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有一个以分钟为单位的工作时间表:
5月13日凌晨1点,接到卫生厅通知: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
5月13日上午8点三十分,召开郑大五附院抗震救灾紧急专题会议;
5月13日上午10点,医疗队整装完毕,随时待命;
5月14日上午9点,两名救护车司机和一辆救护车出发;
5月14日中午1点20分,9名医疗队员踏上征途;
5月15日,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医院职工积极向四川省地震灾区紧急募捐,短短的两天里,全院捐款人数达1361人,共计169390元。
5月17日下午,院领导分三组携带鲜花、慰问品,前往医疗队员家中进行慰问,对他们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工作表达了由衷的谢意。
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医院全体职工在门诊楼前集体默哀三分钟,深切哀悼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5月20日,全院发出倡议“伸出援手再献爱心”。广大干部职工迅速行动,短短一天的时间,共收到棉被和毛毯共计851条。
5月21日上午9:00接省卫生厅紧急通知,要求医院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备用床位由30张增至50张,并于5月24、25、26三日做好接收伤员工作。
5月21下午,全院402名党员缴纳“特殊党费”69610.00元,缴纳工作还在持续中。
5月22日,院团委发出“交一份特殊团费、献一份真诚爱心”的倡议,两天时间,就收到团员青年的捐款共计2526.2元。
5月23日上午,根据省卫生厅紧急通知要求,立即抽调10名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前往四川广元,专程迎接、陪护灾区伤病员往我院转运。
5月24日上午,医疗专家组、医疗救护组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细化任务分工;同时进行了伤员接送组全程仿真接送演练。
5月25日上午8时30分,院长李新华表示:全院上下同心协力,我们有信心确保灾区伤员医疗安全,为河南人民增光。
5月25日中午12时30分,九辆转运灾区伤员的救护车驶入医院,二十名来自灾区的伤员被医疗接送队安全接送到设在住院大楼12层的灾区伤员爱心病房。
5月25日中午,院团委在2个小时时间里,组织了12名青年志愿者到爱心病房协助工作,为伤员洗脸擦澡,修剪指甲等。
5月25日下午16时,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成员,伤员救治病房科主任、护士长及部分职能科室负责人在病房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听取了科主任的伤员情况汇报,6个工作小组的分管院领导也汇报了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并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快速反应篇
灾情就是命令
5月13日凌晨1点,一声清脆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宁静。河南省卫生厅紧急通知:迅速成立抗震救灾医疗队,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上午8点30分,一次关于抗震救灾的紧急专题会议准时召开,院长李新华郑重宣布: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迅速启动郑大五附院抗震救灾医疗应急预案。上午10点,一支由9名临床经验丰富的骨外科专家、业务技术骨干和两名技术熟练的急救中心司机以及一台性能良好、设备齐全的救护车组成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抗震救灾应急医疗救援队整装完毕,待命出发。
到最前线去
5月14日上午9时,急救中心司机毛克强、焦荣发驾驶一辆救护车,随省卫生厅救援车队奔赴灾区。下午1时, 9名医疗队成员携带医疗救援物品,在全院1400多名职工深深的祝福和殷切的希望中踏上征程。
5月14日晚上8点,河南医疗救援队乘坐包机抵达成都, 随即召开的河南省卫生厅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动员会上,郑大五附院的9名医疗队员集体表示:一定要冲在抗震救灾的一线。
5月15日下午16点18分,医疗队抵达资阳,郑州大学五附院的9名医务人员兵分三路连夜奔赴当地各大医院,对收治的灾区伤病员进行救治。
5月16日中午12时,接卫生部指派,要求河南医疗救援队进驻汶川。当日下午15时,医疗队向汶川进发。由于震后道路被毁,须经金川、马尔康绕行才能到达,其间路况极差,总路程约900公里。一路上余震、泥石流、塌方和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滑石不停的随风砸在汽车上,乒乓做响,路两旁,一边是奔腾的岷江,一边是陡峭的悬崖峭壁,随时都伴随着生命危险。除了加油,救护车一直不停向前奔驰。饿了,啃了一包方便面。困了,在救护车上打个盹。
5月17日下午5点多,车队进入理县县城。根据指挥部安排,河南省医疗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人留在理县救治伤员,另一部分人组成突击队,向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出发。而郑州大学五附院的9名医疗队员则全部被编入突击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18日晚上8点多钟,河南省医疗突击队70多名医务工作者,终于到达了汶川县城。成为当地最早抵达、来自最远省份的第一支医疗救助队。
前线救援篇
刻骨铭心的记忆,像电影一幕又一幕的闪现在眼前。
生死救援
5月18日,由于一路颠簸,来不及吃饭,有些队员已近似于虚脱,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坚持在废墟上展开救援。从医疗队到达开始,就不断有灾民前来就诊,有的砸破了头颅、有的砸折了肢体,有的遍体是伤、面目全非,医疗队员含着眼泪救治伤员。一直到晚上,他们才啃着方便面,搭建自己的帐篷。
为了方便灾民,救援队24小时开放接诊,人员分为坐诊、出诊、巡诊三班次。短短的14天,共救治震中伤员107人次,转运伤员16人次,救护车出诊:27次,步行出诊:31次,震后健康心理咨询28人次,深入学校健康教育宣传5000余人次,伤后病情诊治1708人次。
恩人,谢谢您!
5月19日晚,队员冯光强、付聿铭听说有一个出生14天的婴儿患病,立即来到老乡居住的帐篷内,见婴儿精神极差、双目紧闭、哭声无力、时有喘息和呕吐。经过详细的问诊、听诊、检查,最后诊断为新生儿肺炎,随后又送药上门。20号、21号……天天巡诊,直到孩子康复。母亲拉着他们的手,动情地说:恩人哪,谢谢你们!
徒步出诊
傍晚,一位灾民腹痛难忍、呕吐、腹泻,请求医疗队出诊,是否为震后疫情?队员王玉州、王江波立即出发。驻地在山间,无法行车,在老乡带领下,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徒步到达。病人:体温39.5℃,腹痛伴恶心、呕吐,有不洁饮食史,初步确诊:感冒并急性胃肠炎。王江波把自己的退热药交病人服用。处理完病人,天已经黑了下来,他们在环境陌生,坑洼不平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行走、攀爬。滑倒了,站起来,接着走!
巧救治,孩子安然入睡
5月24日晚上9点40分,一阵揪心的小儿哭叫声伴随人群的吵杂声,传入王江波的耳中,她立即朝着声响奔跑过去。手电光的人群中,躺在母亲怀中的小儿双目紧闭,拼命的挣扎、哭叫,父亲焦急的诉说:孩子不到一岁,在睡梦中被开山修路的炮声惊醒,持续哭闹已有半小时多。王玉州追问:晚上吃什麽饭?鸡肉、橙汁。且否认呛咳史。排除急腹症?但哭闹中的娃娃,腹部紧绷,拒绝触摸,无法判断。备好救护车准备送县医院。此时,王江波请大家关闭电筒,试探着从母亲怀中接过孩子,直立抱起,边摇边轻轻拍背 ,慢慢的触摸腹部。几分钟后,孩子吐了,又过了一会,渐渐不哭了。观察中孩子安然入睡了。
地震中的诊室
5月25日下午王玉州、张莉、王江波坐诊, 2点零5分,突然救护车剧烈的晃动,药瓶发出砰砰的撞击声,又余震了。处于本能他们可以暂时下车跑。但看到正在车上就诊的灾民,车下近10名的待诊者,王玉州继续详细问诊,检查病人;张莉认真填写当日的工作报表,王江波仔细进行发药前的三查七对 。直到工作告一段落,他们才长出一口气,殊不知又是一次6.4级的余震。
巨大的鼓舞
5月21日下午3点10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陪同下看望河南医疗队的4支队的全体队员;5月24日下午两点,河南省卫生厅周副厅长慰问留守队员。并对队员们辛苦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感谢。危难之中,领导的关怀,让救援队员备感鼓舞。
迎接伤员篇
当郑大五附院奔赴汶川的医疗队员们在前线“战斗”时,作为后方的郑大五附院,也在积极行动,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向灾区奉献爱心,参与到抗震救灾中去。
给亲人一个温馨的家
5月18日晚接省卫生厅通知,要求该院筹备30张病床,准备迎接灾区伤病员。19日上午8:30分,医院迅速腾出45张病床,组建“爱心病房”,配备全省一流的医疗器械、设备、设施,实现病房环境“三新”要求,即新病床、新用品、新家具,专门为每张病床配备了新的多功能床头桌椅和全套生活用品如:拖鞋、毛巾、牙刷、牙膏、脸盆、碗等,病房有卫生间,还安装了热水器可以随时洗浴,病房配有可打长途的电话,方便伤员与家属联系。
为抚平灾区伤员的心灵创伤,专门设置了“温馨病房”精心为每张床头摆放了鲜花和祝福贺卡。在病区布置了活动室,安放了电视机、阅报栏,还将骨科的3个病房的8张病床设为特殊病床,专门用于受了重伤的伤员。同时,成立了由十多个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10名业务骨干医生和23名护师职称以上的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护理人员组成医疗护理专家组,并接受了心理救援知识培训,学习了解藏族、羌族传统习俗、饮食习惯、语言及行为的忌讳等。为抚慰灾区伤员的心理创伤,爱心病房还专门配置了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和有医院团委组织的爱心奉献服务队。
手牵手心连心
5月24日上午,医疗专家小组、医疗救护组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细化任务分工,伤员接送组分成25个小组,由各科主任、护士长为组长、副组长,还有4名从机关后勤抽调的志愿者协助运送,并进行了伤员接送组全程仿真接送演练,细化到每一个接送动作,该院党委书记王瑞堂到场做了动员,副院长温立红对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布置。院长李新华要求,全院上下同心协力,确保灾区伤员医疗安全。
5月25日上午11点,在医院急救站前的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25张新病床,床上叠放的全是崭新的被褥。这些床比普通病房里的床多了四个轮子,这样就可以直接将病人从急救车上推到病房里,避免二次挪动加重病人的伤势。病床前列队站满了医生和护士。他们穿着洁白的大褂,胸前别着象征平安回家的黄丝带,,爱心使者手里还拿着一束束鲜花。巨大的横幅“四川的亲人们您回家了”、“手拉手,心连心,战胜病魔”,表达着郑大五附院全体职工的心声。
12时30分郑州大学五附院医护人员迎来了青川县地震灾区的20名伤员亲人。爱心使者为每一位伤员送上鲜花,短短几分钟,医务人员就将一位位灾区伤员从救护车全部平安转移到了12楼四川震灾伤员专用病区的20张病床上。主任薛长年、护士长宋玉侠等医务人员问诊检查后,采取了一系列医疗护理措施及对症治疗,对重伤员实行了特别护理,并请医疗专家进行会诊。入住的伤员,都来自四川青川灾区,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71岁,部分伤员在地震中受到强烈刺激,出现了抑郁、自闭等心理疾患,急需进行心理治疗。
爱心病房篇
“您比亲人还要亲”
25日中午12时58分,53岁的青川县红光乡的张金林被安排进了爱心病房抢救室,他刚躺上病床,青年志愿者就端来了热水、毛巾,为她擦去一路风尘,20名志愿者在爱心病房为每一位伤员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做起了为伤员洗脸擦澡,修剪指甲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一位老人从地震发生后,一直没有洗过澡,当温暖的毛巾轻轻拭过老人的身体时,老人感动得哭了,他说:“我来到郑大五附院以后,你们对我太好了,比我的亲人还好”。
为了更好地解决伤员及陪护的饮食问题,医院还专门请来四川的厨师配制可口的饭菜,严格要求饭菜质量,做到科学合理,色香味俱佳,营养搭配,为每个伤员制定出饮食计划。
来自“心”的关怀
灾区的伤员不仅身体受伤,心理创伤也非常严重,有的伤员脾气暴躁,有的抑郁寡欢,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急需心理援助。医院及时组织了一批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医生,并马上联系郑州大学心理医学系的博士、硕士导师和专家、教授对所有伤病员进行逐一筛查和心理评估,发现伤员有的是震灾劫难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有的是失去亲人、朋友的悲伤导致的心理障碍,还有的是二者均有。针对上述情况,专家通过心理交谈、感情宣泄、场景转移、亲情关怀等多种治疗手段,针对性的实施了心理疏导,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伤员情绪稳定心理逐步转入正常轨道,有的伤员主动作别人的思想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开心的六一儿童节
为消除灾区儿童心理上的创伤,六一儿童节这天,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爱心病房”的医务人员放弃休息日与地震灾区受伤儿童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
儿童节这天,该院值班护士曹敏拿来一大块橡皮泥,分发给在院养伤的7个儿童,护理员周亚捷教孩子们捏各种各样的小人、小动物。来自震区青川县骑马乡光明村三年级9岁女学生李敏,地震中被围墙砸伤头部,造成“头部凹陷性骨折、头部额部头皮挫裂伤及感染、脑震荡等,自受伤以来,小敏曾出现过一过性意识不清,饮食、睡眠不好,脸上一度少了笑容,当看到一个个小患者用橡皮泥捏的非牛、非马四不像时,忍不住也大笑起来。
肿瘤科主任吴敏、护士长李建媛代表肿瘤科全体医务人员为灾区小伤员每人送去2本适合他们年龄段的童话、科幻等课外书,祝他们儿童节快乐!当天“爱心病房”护士田梦用自己的工资给14岁以下的7个小朋友每人买了一个小玩具皮熊,同时给4个小女孩每人买来头花、发卡等,并为她们亲自梳头、扎小辫等,给3个小男孩各买一只玩具手枪和一个带电灯的电动陀螺。
伤员康复篇
病情转危为安
5月25日下午郑大五附院组织全院各科主任对伤员进行综合会诊,逐一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68岁的丁万明老人,青川县木鱼镇村民,地震时被砸成重伤,住进了病区的抢救病房,老人全身多处骨折。地震发生时,丁万明和老伴儿正在四楼的家里看电视。震后他几乎被整个埋在了瓦砾堆里,并有大块水泥压住了他的胸口和腿部。他是12日晚上7点左右被救出的。当时,离他家不远的女婿和女婿的父亲及时赶到,把老人从瓦砾堆里挖了出来,但他的妻子不幸遇难。因为体质太差并且没带任何病情资料,医院立即对其进行床边拍片、心电图及抽血化验等检查,并进行全院会诊,结果为胸骨骨折两处、右胫骨骨折,还有冠心病、胃炎、青光眼等疾病,病情比较危重。
赵琳今年4岁,她是这次接收的病人中年龄最小的,赵琳的妈妈李发清说:“我和丈夫在外面打工,女儿跟着爷爷和奶奶。地震发生时,爷爷和奶奶带着赵琳在坡上干活。地面的晃动使她站不稳,爷爷就抱起了她,可山上却往下滚石头,为了保护赵琳,爷爷用身体挡住了石头,牺牲了自己救了孙女。幸免于难的奶奶又抱起了她躲到了其他地方。”经过会诊认为,孩子身体的上不是很重,但是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有自闭的倾向,重点对其进行心理救助。
患者马金莲,女,49岁,回族,系四川省青川县回族乡锁家村村民。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时被砸伤头部、腹部及下肢,造成头部血肿、消化道大出血及下肢撕裂伤。地震后曾在当地救护剖腹探查。入住 “爱心病房”后,及时给予患者拍片、抽血、心电图等全面体格检查得知,患者头部血肿未消,剖腹探查伤口未愈,左下肢撕裂伤未愈并严重感染,血红细胞、血色素极低。医院迅速请血液科、消化科、普外科、骨科、脑外科、神经内科等专家会诊。该院领导指示:“要全力以赴保住患者”,医院还为患者安排了可口的回民饭菜。经过几天的输液、消炎、输血等治疗,患者逐渐康复。来看望他的回民兄弟深情的说:“真是四川河南一家亲,回汉民族心相连”。
通过该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短时间内重伤员的病情已转危为安,部分病情稳定的伤员陆续痊愈出院。
尽心尽力尽责
郑大五附院院长李新华说:“这次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每一位中华儿女,郑大五附院1400多名职工的心和全国人民的心在一起,时刻牵挂着震区的同胞。接到救援任务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并派出了首批医疗队,充当了我省医疗救援突击队的角色,队员深入汶川震中地区,不顾个人安危,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当接到省委省政府和卫生厅的通知后,又组建了爱心病房,给伤病员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用最温馨的服务,最佳的技术实力帮助伤员康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保障伤员救治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目前全院正在开展向救援队员学习的活动,这是我们医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推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院长李新华告诉记者:“这次汶川大地震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中华儿女,郑大五附院1400多名职工的心和全国人民的心在一起,时刻牵挂着震区的同胞。接到救援任务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并派出了首批医疗队,充当了我省医疗救援突击队的角色,队员深入汶川震中地区,不顾个人安危,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当接到省委省政府和卫生厅的通知后,又组建了爱心病房,给伤病员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用最温馨的服务,最佳的技术实力帮助伤员康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保障伤员救治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目前全院正在开展向救援队员学习的活动,这是我们医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推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记者手记
当结束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陷入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思,脑海里不断回放出文章中描写的画面,伴随着的还有感动、忧伤、酸楚、敬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山崩地裂,袒露壮士情怀。”正如郑大五附院党委书记王瑞堂所说,抗震救灾,不但让集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在非常时期得到集中体现,更使郑大五附院的1400名职工经历了心灵上的洗礼和升化。
其实,郑大五附院只是众多参与抗震救灾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灾区的关爱之情。有人说,爱就一个字,但爱的内涵,却是一首奉献的歌。